![]()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作为一家研究型 VC,峰瑞资本 (FREES FUND)这次真的研究了猪。我们的投资人饶德孟花了 3 个月时间,和养猪农户、屠宰师、猪肉商、饭店采购员、农业专家和猪肉领域的创业者们交流;搜遍全网淘遍旧书店,只为买到一本《养猪学》,也曾熬一整夜,去猪肉二级批发市场看白条猪的交易流程。
在他看来,中国养猪业到了爆发的前夜,猪真的站在了风口上,“风口上的猪” 这回不是个比喻。关于猪,我们搞清楚了如下三个问题:
- 从受精卵到猪肉炖粉条,一斤猪肉是怎样漂流到消费者嘴边的?
- 养猪如何养出 BAT 级别千亿市值的企业?
- 万亿猪肉市场,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
猪肉产业链研究(节选)
/ 01 /
猪肉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2015年,整个猪肉市场大约 1.4 万亿。1.4万亿是什么概念呢?
整个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的总销售额加起来不到6500亿,远不及中国人一年吃掉猪肉价值的一半。由此可见,中国猪肉市场规模之大。
2015 年中国猪肉年产量为 5487 万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 4 倍有余。猪肉产量在中国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欧洲和美国猪肉产品的产量比较稳定,与中国相比产量处于较低水平。
▲ 世界各主要国家猪肉产量对比(来源:智研咨询)
/ 02 /
上游产业链格局
上游产业链包括饲料、药疫苗、猪仔以及以上农资的流通环节。
简单来讲有 3 个特点:
饲料、药疫苗的改造空间不大;
种猪市场比较分散,偏技术导向;
上游的流通效率比较高。
/ 03 /
中游产业链——养猪场的故事
中游产业链的养殖环节,占猪肉市场份额的 70-80%,每年市场规模大约是 1.1 万亿人民币。
对比美国,中国猪养殖环节有三个特点:
▌特点一—— 大而分散
去年全国约有 5000 万家养猪场(包括农户),前 3 名加起来的市场占有率不到 3%,而美国的前 5 名占到约 30% ,最大的史密斯菲尔德养猪场(Smithfield)占到市场总额的 18%。
▲ 美国规模化的养猪场
▌特点二 生产效率低—— PSY 和料肉比
中国的 PSY 约为 15,美国的 PSY 大概是 25,是中国的 1.7 倍。
一头猪的成本结构。
上图是一个典型中小型养猪场的成本结构,按照去年生猪的价格:15 元/公斤,每头猪如果按100 公斤来算,一头猪价格约 1500 元,其中毛利约为 300 元,成本 1200 元。在 1200 元成本中,饲料占了 60%。
▌特点三 高效的头部企业
中国跟美国的差距,具体到中国头部企业来看的话,中国最大、最好的养猪企业之一——温氏集团,其 PSY 为 23,料入比为 2.45,这两个指标则与美国并没有差得很远(数据来自公开报道)。
/ 3.1 /
案例分析:农业领域的 “华为” 温氏集团
温氏 “公司+农户” 的模式。
具体而言,温氏做了 5 件事情:决定品种;提供饲料;提供仔猪 / 鸡苗;提供药疫苗;终端销售。
而农户只负责一个环节,就是肉猪/肉鸡的养殖。
▲ 养鸡的农户
我们从以下两件事来看温氏模式背后的逻辑。
第一件事是股权结构,温氏只有 17% 的股份在温氏家族手中。剩余股份全部分给 6000 多名员工,所以温氏是一家全员持股公司。所以温氏也被称为农业领域的 “华为”。
更厉害的是第二件事情,温氏在养鸡/猪农户里的口碑极其好。
所以,我们看温氏的发展过程,温氏的 “公司+农户” 模式,一方面是自己鸡/猪养得好,另一方面与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有很大关系。
/ 3.2 /
回顾美国养猪业发展历程
美国养猪行业的规模化进程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80 年代,大约持续 10 年,养猪场数量从 70 万变成 30 万,100 头年出栏量以下的养猪场退出市场。
第二个阶段从 1990 年开始,中小型养猪场成长为大型猪场。有两种方式:
1)合同生产(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协议,提前定好价格,企业负责销售)成为主流,小型猪场有动力去扩张规模,不用承担风险。
2)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的大型企业并购。
/ 3.3 /
中国养猪业的未来趋势
美国的今天为我们分析中国的明天提供了借鉴。中国养猪业的未来趋势,我们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是规模化趋势,第二是两种经营模式的潜力对比。
(一)规模化问题:我们对 5-10 年行业格局变化的思考
中国养猪业目前的形势跟美国 80 年代非常像。按照 2011 年的数据,中国出栏量 50 头以下猪场的变化,大概一年减少几百万家,但中国整体减少的出栏量并不多,大概几百万头。真正减少的发生在 500 头以上出栏量的养猪场。这个拐点发生在 2013 年。拐点年 2013 发生的第一件事是猪肉价格的暴跌,一直跌到 2014 年。
▲ 中国 50-500 头规模的养猪场数量变化(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
在我们看来,整个市场养猪场的数量在减小,规模在减小。另外一端大型集团在这几年中大跃进,年出栏 500 头以上的养猪场的数量仍在增加。温氏、牧原等头部企业都是以 30% 的速度保持出栏量的增长。
▲ 中国 500 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数量变化(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
(二)“自营” vs “公司+农户”:哪种模式会胜出
除了上文提到的温氏的 “公司+农户” 模式外,还有一种典型模式就是自营,这种模式以河南牧原为代表。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生产规模。牧原 1992 年开始养猪,去年的出栏量是 190 万头;温氏 1997 年开始养猪,年出栏量达到 1535 万头。二者的净利相近,约为 16%。所以我们推测,“公司+农户” 模式在可预见的未来,扩张会更快。但是,自营模式在品控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
/ 3.4 /
谈一谈互联网+猪肉
观点:
猪肉产业链中游的养殖环节,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 3 点:
中国会重复美国 1980-1990 年代的趋势,比较快地集中化;
由于轻资产的优势,行业本身初始投资大,环保政策趋近,因此轻模式能比较快地扩张;
中美猪肉产业链下游差异大,可能会导致最终行业格局不一定是下游吃掉上游。
/ 04 /
下游产业链:一头猪是怎么从养猪场到我们嘴边的?
下游包括流通和加工环节,有三个特点:
流通环节链条较长,大概四五环,其中次终端的毛利空间比较大;
毛利非常稳定。即使养猪场亏钱,流通环节不亏钱;
猪肉制成品增速快、毛利高。
▌流通环节的情况
以今年 8 月北京的猪肉为例,猪肉从养猪场出来的价格约是 18 元/公斤。如果用屠宰后的猪肉重量来计算的话,流通环节一共加了大约 8 元/公斤 ,加价比率约为 30 %。
▲ 图中 “出厂价“ 按生猪宰前重量计算,如按宰后重量计算,出厂价应为 24 元/kg。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利润分布呢?哪些地方有改进空间?
观点:
整个猪肉的流通环节相对高效,相对有改进空间的是次终端。
在未来的 5-10 年内,随着规模化的推进,中国的猪肉价格波动,会大幅下降。
猪肉制品里,符合消费升级趋势的新品类是有机会的。
/ 05 /
结论:峰瑞资本看好的猪肉产业链环节
▲ 中国猪肉行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效率
总结下来,猪肉行业的存量增长比较有限,所以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效率。比如内部整合,或者结构调整。
上游和中游。育种是比较关键的环节。养殖也可能有机会,因为目前中国这个趋势正好是美国 1980-1990 年代所发生的(淘汰小猪场,猪场合并),如果有稳定、具有良好扩张性的轻模式,能够抵抗猪周期,这个环节可能有很大机会。上游、中游,尤其需要注意政策动态。
下游流通环节。从环节看,次终端的整合有机会,因为它的分散格局和毛利分布,提供了整合的空间和机会;从品类看,偏标品和耐储存品能够更快起来。从渠道看,To B 比 To C 更有机会。
下游加工环节。这里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品类,我们比较看好符合消费升级的产品和有自己稳定供应链的创业公司。
原标题:万亿养猪业爆发前夜,猪真的站在了风口上
文 / 饶德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