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一、猪腹泻
猪腹泻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四种:
1、细菌性腹泻: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性肠炎、猪痢疾杆菌、内劳森氏菌。
2、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
3、寄生虫性腹泻:蛔虫、球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
4、非感染因素:温度、低血糖(饥饿性腹泻)、日粮抗原过敏性腹泻(大豆过敏)、非病原性白痢(缺铁性腹泻,酶和胃酸不足性白痢)。
防治办法需按照“一扫二冲三消四空栏”的消毒原则,坚持作好消毒和免疫工作,在母猪产前45和15天作好大肠杆菌的免疫,产前30天作好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在注射疫苗前后各10天添加0.5%的促免1号以消除免疫应激。做好保温工作和加强饲养管理。
二、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5周龄以后的病猪,发病较轻,10日龄以内的猪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是危害较大的一种猪传染病。
因为这种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12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7日龄内一般不感染,以后感染增多。本病传播迅速,常常数日内即可波及整个猪或一个地区的猪群。
本病应与仔猪黄痢、仔猪白痢、慢性仔猪副伤寒、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和仔猪红痢进行鉴别诊断。
1、仔猪黄痢
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3日龄内仔猪,症状和病变与传染性胃肠炎较相似,但在小肠内容物中易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2、仔猪白痢
多发于10~30日龄仔猪,粪便灰白色、白色或黄白色粥状,肛门周围有白色稀粪,从肠内容物中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抗菌素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3、猪流行性腹泻
本病与传染性胃肠炎的区别点在于育成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流行性腹泻荧光抗体检查可确诊。
4、猪轮状病毒病
多发于3~8周龄的仔猪,症状和病变与传染性胃肠炎较相似,电镜和免疫电镜等容易诊断。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使猪群体质良好,加强防疫工作,制定完善可行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并严格执行,猪场做好与外界的隔离工作,禁止无关人员参观和进入猪舍,禁止从疫区或污染场引种或购进仔猪,病死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猪肢蹄病
猪肢蹄病是指猪四肢和四蹄疾病的总称,又称跛行病,这种病是成为现代集约化养猪场淘汰种猪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营养因素:能量:猪日粮能量缺乏或过高,都会引发肢蹄病的发生。蛋白质:高蛋白质日粮结构,易引起猪的肢蹄病发生。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必须满足猪的需要,再就是生物素的缺乏,可造成母猪生物素缺乏症。后腿痉挛,蹄开裂,病蹄不能着地。再就是有些猪场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像硅酸盐类的,导致矿物质、维生素大量流失,因此引起蹄裂,严重的导致感染。
2、管理因素
运动的影响规模化养殖猪场,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采用限位栏、高床饲养,由于猪运动受到限制,致使肢蹄病发生增多。
对于肢蹄病的有效预防措施取决于对影响因素的正确判断,然后改变饲养管理。
精心选育种猪不要忽视对四肢的选育,选择四肢强壮,高矮、粗细适中,站立姿势良好,无肢蹄病的公母猪作种用。
四、猪支原体肺炎
猪支原体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发的一种慢性肺炎,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病原体是经气雾或与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的,其经母猪传给仔猪使本病在猪群中持久存在,其严重程度常因管理水平、季节、通风条件、猪的密度以及其它环境因素改变而有很大差异。
感染初期,支原体聚集并粘连在支气管、细支气管以及气管上皮细胞上;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表面寄生。同时也出现支气管附近淋巴组织增生,从而使肺泡之间的间隙增厚;这种增生的淋巴小结常常会压迫支气管,病情严重的猪就会出现喘气现象。继发其他细菌感染时,常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病变,甚至出现明显的环死灶。
猪肺炎支原防治措施,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尽可能自繁自养,自育及全进全出;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减少尘埃,人工清除干粪降低舍内氨气浓度,定期消毒,彻底消毒空舍等。必要时需要使用药物防治,比如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环素类、泰乐菌素、林肯霉素、氯甲砜霉素、泰妙灵、螺旋霉素、奎诺酮类(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具体治疗还要根据发病情况具体采取措施。
五、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又称为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急性型呈现高死亡率。
由于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所以要注意不要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或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