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2015年,中国生猪出栏超7.08亿头,2015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约4190万头,2015年6月约3899万头。以此计算,2015年全国能繁母提供的商品猪大约17头。相比国外的数据,虽然仍显得寒酸,但与国内的旧数据比较,已经有了进步。
除此之外,很多大集团透露出来的PSY数据,已经达到25-30左右,足以令人震惊。
套用某新闻发言人的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那么,是什么提高了中国的养猪水平?
内行养殖热当居首功。与2008年那一波外行资本养猪热不同,近几年方兴未艾的养猪热,更多是内行的产业资本在投资,例如以温氏为代表的养殖集团扩张,以金新农、天邦等为代表的饲料企业延伸产业链,财力雄厚的经销商转型……内行资本大规模养猪,其生产成绩远超普通养殖户,自然拉高了国内的平均水准。
上游饲料、动保企业的努力功不可没。多生、少死、快长,是绝大部分企业都在为之努力的目标。尽管上游企业依托于于养猪业,挣了养殖户的钱,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多数企业与养殖业共生共荣,确实是用心在做事,期望有助于客户。截至目前,除了腹泻、5号病等极少数顽疾难以清除,猪确实好养得多了。随着行业科研水平的提高,优秀的饲料、疫苗、添加剂等产品只会越来越多,而养殖业的水平也将水涨船高。
当然,行业平均成绩提高,还有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原因——政策导向。一方面,随着环保压力的加大,各地政府在不断限养或禁养,关停并转了无数猪场,让很多老一代的猪场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方面,基于保肉篮子供给的思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扶持了一批大猪场。传统猪场越拆越少,新式猪场兵强马壮,行业成绩不涨都难。
更何况,还有那一波波惨烈的行情淘汰赛。猪价过山车,人人喊打,但实质上却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顶不过亏损压力的养殖场要么直接破产退场,要么引入更有实力的股东。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的,无论是资本还是技术,都属于实力派。
淘汰赛仍在持续进行。
中国的养殖业正在急剧洗牌,这是一个极为奇特的时刻:高手与庸人同在,中小养殖场与超级养殖企业共舞。企业的生产水平与规模未必能挂等号,中小养殖企业未必干不过大型企业。但我们可以断定,过了2016年这个千年难遇的好时光,MSY低于17这个平均数的养殖场,很难再有竞争力。而要笑傲江湖,恐怕只有朝着欧洲传说中的PSY25头以上看齐,才有可能。
未来,行业的平均成绩仍会逐步提高。优胜劣汰的竞争还会持续下去。养殖户的命运,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脚步,也取决于对手的奔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