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首页-招商-代理-品牌-企业-展会-资讯-专题-招聘
微畜牧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招商
  • 代理
  • 品牌
  • 公司
  • 展会
  • 专题
  • 招聘
  • 报价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内蒙古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首页
  • 资讯
  • 饲养管理
  • 养禽技术
  • 蛋鸡生产讲义
    来源:  发布日期:2011-02-22  发布者:晓天  共阅1459次
     第一节 商品蛋雏鸡的饲养管理
      一、雏鸡的生理特点与养育阶段的划分
      二、育雏前的准备
      三、育雏方式
      四、雏鸡的选择与运输
      五、雏鸡的饲喂技术(饮水、饲喂)
      六、雏鸡的管理(主要环境条件,平养笼养与综合管理技术)

      第二节 商品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一、育成鸡的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
      二、高产鸡群的育成要求
      三、育成鸡群的饲养管理技术
      (一)育成鸡的饲养技术(换料、采食幅面、阶段饲养、限制饲养)
      (二)育成鸡的管理技术(适时转群、驱虫、控制性成熟、测均匀度)

      第三节 商品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一、产蛋鸡的饲养方式与密度
      二、产蛋鸡的饲养环境
      三、产蛋鸡的饲喂技术
      四、产蛋各期的饲养管理
      五、蛋鸡的日常管理
      六、蛋鸡的生产标准和提高产蛋量的措施

      第四节 蛋用种鸡的饲养管理
      一、育雏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一)饲养方式与密度
      (二)分群饲养
      (三)公鸡断喙
      (四)育成期限饲
      (五)体重标准与胫长标准
      (六)种公鸡的选择
      (七)种公鸡的营养水平
      二、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一)饲养方式与密度
      (二)转群时间
      (三)公母合群与留种时间
      (四)蛋种鸡营养水平
      (五)蛋种鸡的生产标准
      (六)种鸡体况检查与健康管理

      第五章 蛋鸡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商品蛋雏鸡的饲养管理
      一、雏鸡的生理特点与养育阶段的划分
      (一)雏鸡的生理特点

      1、幼雏体温较低,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初生雏的体温较成年鸡低2~3℃,4日龄开始慢慢上升,到10日龄时达到成年鸡体温,到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趋于完善,7~8周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幼雏绒毛稀短,皮薄,早期自身难以御寒。因此,育雏期,尤其是早期要注意保温防寒。
      2、雏鸡生长迅速,代谢旺盛。
      蛋用雏2周龄体重约为初生时的2倍,6周龄为10倍,8周龄为15倍;肉仔鸡生长更快,相应为4倍、32倍及50倍。以后随日龄增长而逐渐减慢生长速度。雏鸡代谢旺盛,心跳快,每分钟脉搏可达250~350次,刚出壳时可达560次/分,安静时单位体重耗氧量比家畜高1倍以上,雏鸡每小时单位体重的热产量为5.5卡/克体重,为成鸡的2倍,所以既要保证雏鸡的营养需要,又要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
      3、幼雏羽毛生长快、更换勤。
      雏鸡3周龄时羽毛为体重的4%,4周龄时为7%,以后大致不变。从出壳到20周龄,鸡要更换4次羽毛,分别在4~5周龄,、7~8周龄、12~13周龄和18~20周龄。羽毛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0~82%,为肉、蛋 4~5倍。因此,雏鸡日粮的蛋白质(尤其是含硫氨基酸)水平要高。
      4、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幼雏胃肠容积小,进食量有限,消化腺也不发达(缺乏某些消化酶),肌胃研磨能力差,消化力弱。因此,要注意喂给纤维含量低、易消化的饮料,并且要少喂勤添。
      5、抵抗力弱,敏感性强。
      雏鸡免疫机能较差,约10日龄才开始产生自身抗体,产生的抗体较少,出壳后母源抗体也日渐衰减,3周龄左右母源抗体降至最低,故10~21日龄为危险期,雏鸡对各种疾病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缺乏或有毒药物的过量反应敏感。所以,要做好疫苗接种和药物防病工作,搞好环境净化,保证饲料营养全面,投药均匀适量。
      6、雏鸡易受惊吓,缺乏自卫能力。
      各种异常声响以及新奇的颜色都会引起雏鸡骚乱不安,因此,育雏环境要安静,并有防止兽害设施。
      (二)后备鸡养育阶段的划分
      1、按周龄划分
      雏鸡和育成鸡统称后备鸡,传统上根据其生理特点和饲养工艺设计,将0~20周龄的后备鸡划分为两个阶段:0~6周龄鸡称为雏鸡,又叫幼雏,一般需要供热和细心照料,并给予较高的营养;7~20周龄的鸡称为育成鸡,在此期间一般不再供热。由于不同时期营养需要有所不同,又将育成鸡细分为7~14周龄的中雏和15~20周龄的大雏。
      2、按体重划分
      体重是衡量后备鸡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鸡种(品系)都有它的标准体重。符合标准体重的鸡,说明生长发育正常,将来产蛋性能好,饲料报酬高。体重过大、过肥的鸡,性机能较差,产蛋少,死亡率高。体重太轻,说明生长发育不健全,产蛋持久性差。因此,应该以体重而不是周龄来划分后备母鸡的生长阶段。
      3、按体重和胫长划分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鸡的体重和生产性能的高低取决于骨骼的发育程度,新母鸡适宜的体重和较大的骨架是获得高产的先决条件。骨骼的发育与胫长的变化呈强正相关,因此,现代蛋鸡应以体重和胫长双重指标来划分生长阶段。
    骨骼在生长的前期发育较快,育雏期体重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骨骼的快速发育。因此,由育雏转为育成阶段的依据是雏鸡的胫长和体重都达到标准,并且以胫长为第一限制性因素。如迪卡白在胫长达85毫米,体重620克(约8周龄时)时进入育成期。育成鸡的饲养管理是按体重而不是周龄来进行的,当体重达标,骨骼发育已完成后,就给予光刺激。这样,育成鸡在何时转为产蛋鸡无时间上的规定。这样划分后,育雏期比过去延长2~4周左右,产蛋期提前2周左右,性成熟和体成熟能够同步,有利于生产。
      雏鸡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生长发育不良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要根据不同养育阶段给予相应的饲养管理,使雏鸡的骨骼得到充分发育,使育成鸡的体成熟与性成熟同步发育,才能为成年鸡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二、育雏前的准备
      (一)鸡舍及设备的检查与维修
      雏鸡全部出舍后,先将舍内的鸡粪、垫料,顶棚上的蜘蛛网、尘土等清扫出舍,再进行检查维修,如修补门窗、封死老鼠洞,检修鸡笼,使笼门不跑鸡,笼底不漏鸡。
      (二)鸡舍及设备的消毒
      1、冲洗
      冲洗前先关掉电源,将不防水灯头用塑料布包严,关掉电源,然后用高压水龙头冲洗舍内所有的表面(地面、四壁、屋顶、门窗等),鸡笼、各种用具(如饮水器、盛料器、承粪盘等),以及鸡舍周围,直到肉眼看不见污物。冲洗后每平方厘米地面仍残留数万到数百万细菌。
      2、干燥
      冲洗后充分干燥可增强消毒效果,细菌数可减少到每平方厘米数千到数万个,同时可避免使消毒药浓度变稀而降低灭菌效果。对铁质的平网、围栏与料槽等,晾干后便于用火焰喷枪灼烧。
      3、药物消毒
      消毒时将所有门窗关闭,以便门窗表面能喷上消毒液。选用广谱、高效、稳定性好的消毒剂,如用0.1%新洁尔灭,0.3~0.5%的过氧乙酸、0.2% 次氯酸等喷雾鸡笼、墙壁,用1~3%的烧碱或10~20%的石灰水泼洒地面,用0.1%的新洁尔灭或0.1%的百毒杀浸泡塑料盛料器与饮水器。鸡舍周围也要进行药物消毒。
      4、熏蒸
      熏蒸前将舍内密封好,放回所有育雏所用器具,地面平养的需铺上10~15厘米的垫料,按每立方米空间用40%甲醛液18毫升和高锰酸钾9克,密闭24小时。若舍温在15~20℃,相对湿度在60~80%时熏蒸效果最好,无垫料地面可适当喷水熏蒸。
      经上述消毒过程后,有条件的可进行舍内采样细菌培养,要求灭菌率达到99%以上,否则再重复进行药物消毒—干燥—甲醛熏蒸过程。消毒后的鸡舍,应空闲1~2周方可使用。值得重视的是,消毒过程一定要切实可靠,不能忽略或流于形式。
      (三)鸡舍试温
      在进雏前2~3天,安装好灯泡,整理好供暖设备(如红外线灯泡、煤炉、烟道等),地面平养的舍内需铺好垫料,网上平养的则需铺上塑料布。平养的都应安好护网。然后,把育雏温度调到需要达到的最高水平(一般近热源处35℃,舍内其他地方最高24℃左右),观察室内温度是否均匀、平稳,加热器的控制元件是否灵敏,温度计的指示是否正确,供水是否可靠。接雏之前还要把水加好,让水温能达到室温。
      (四)饲料及药品准备
      按雏鸡的营养需要及生理特点,配合好新鲜的全价饲料,在进雏前1~2天要进好料,以后要保证持续、稳定的供料。育雏的前6周内,每只鸡约消耗1.2~1.5公斤饲料,据此备好充足的饲料原料,有条件的最好用小颗粒料。
    要事先准备好本场常用疫苗,如新城疫苗(冻干苗和油苗),法氏囊中毒苗和弱毒苗、传支疫苗(H52和H120)及抗白痢药,球虫病和抗应激药物(如电解质液和多维)等。这要根据当地及场内设病情况进行准备。此外,要准备好常规的环境消毒药物。
      如要断喙,还要配备好断喙器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人员分工及培训,制订好免疫计划,准备好育雏记录本及记录表,记录出雏日期、存养数、日耗料量、鸡只死亡数、用药及疫苗接种情况,以及体重称测和发育情况等。
      三、育雏方式
      人工育雏按其占地面积和空间的不同及给温方法的不同,其管理要点与技术也不同,大致分为地面育雏、网上育雏和笼上育雏3种方式。其中,前两种又称平面育雏,后一种称为立体育雏。
      (一)平面育雏
      根据房舍的不同,地面育雏可以用水泥地面、砖地面、土地面或炕面,地上铺上5厘米左右的垫料,室内设有喂食器、饮水器及保暖设备。这种方式占地面积大,管理不方便,易潮湿,空气不好,雏鸡易患病,受惊后容易扎堆压死,只适于小规模暂无条件的鸡场采用。为便于消毒起见,应用水泥地面较好。
      网上育雏是把雏鸡饲养在离地50~60厘米高的铁丝网或特制的塑料网或竹网上,网眼大小一般不超过1.2厘米×1.2厘米,要求稳固、平整,便于拆洗。网上育雏的优点是可节省垫料,比地面平养增加30~40%的饲养密度,鸡粪可落入网下,减少了鸡白痢、球虫病及其它疾病的传播;雏鸡不直接接触地面的寒湿气,降低了发病率,育雏率较高。但造价较高,养在网上的雏鸡有些神经质,而且要加强通风,保持堆积的鸡粪干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平面育雏从保暖方式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煤炉育雏、烟道育雏、红外灯育雏、电热伞育雏,热水管育雏等。这几种保暖方式各有优缺点,又互为补充,可根据当地及自身情况合理选用。如小型鸡场和农户常用煤炉育雏,中小型鸡场和较大规模鸡场适宜用烟道育雏和热水管育雏。红外灯及电热伞常用作局部加温设备,在电力充足的地区也有仅用电热方式育雏的。每盏红外灯的育雏数与室温高低有关, 见表5-1
    表5-1 红外灯(250瓦)育雏数
    室温(℃) 30 24 18 12 6
    育雏数(只) 110 100 90 80 70
    相应地,保温伞下所容雏鸡数与伞的直径和高度有关,见表5-2
    表5-2 电热伞育雏器的容鸡数
    伞罩直径(厘米) 伞高(厘米) 两周龄以下鸡数(只)
    100 55 300
    130 60 400
    150 70 500
    180 80 600
    840 100 1000
    注:两周龄后酌情减少20%的鸡数。
      (二)立体育雏
      立体育雏是将雏鸡饲养在分层的育雏笼内,育雏笼一般四层,采用层叠式,热源可用电热丝、热水管、电灯泡等,也可以采用煤炉或地下烟道等设施来提高室温。每层育雏笼由一组电加热笼,一组保温笼和四组运动笼三部分组成,可供雏鸡自由选择适宜的温区。笼的四周可用毛竹、木条或铁丝等制作,有专门的可拆卸的铁丝笼门更好,笼底大多采用铁丝网或塑料网,鸡粪由网眼落下,收集在层与层之间的承粪板上,定时清除。饲槽和饮水器可排列在笼门外,雏鸡伸出头即可吃食、饮水。这种设备可以增加饲养密度,节省垫料和热能,便于实行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可预防鸡白痢和球虫病的发生和蔓延,但笼育投资大(农村可充分利用竹木结构),对营养、通风换气等要求较为严格。由于笼养鸡活动量很有限,饲养密度较大,鸡的体质较差,饲养管理不当时容易得营养缺乏症、笼养疲劳症、啄癖、神经质等各种疾病。
      目前,养鸡业发达的国家,90%以上蛋鸡都采用笼育,我国也广泛应用。笼育分为两类:两段制和一段制。两段制笼养采用两套不同规格的笼具,一般0~6周龄左右雏鸡养于育雏笼,笼底网眼不超过1.2厘米×1.2厘米;7~20周龄养于育成笼,为2~4层半阶梯式鸡笼,笼子空间更大,便于育成鸡的生长发育。一段制即育雏育成鸡在同一舍内笼养,采用四层阶梯式,中间两层笼先集中育雏,然后逐渐均匀分布到四层进行育成,可减少转群造成的伤亡。育雏时,笼底网眼间距要缩小,可铺塑料网垫(6周龄左右取出)或调小网眼间距,侧网和后网加密,以防跑雏,前网丝距可以根据鸡的大小调节,使其既能自由采食、饮水,又不致跑出来。一段制的保温效果不如专用育雏笼好,但比较经济。目前,仍以两段制更为普遍。
      四、雏鸡的选择和运输
      (一)初生雏的选择
      现代商品化养鸡多为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对雏鸡质量要求很高,必须进行认真的选择。
      1、种鸡选择
      要求种鸡产蛋量高,蛋重适宜,遗传性能稳定,符合品种特征,配套正确,没有慢性呼吸道病、传支、新城疫、马立克、白血病等疾病。疾病污染严重的地区,要求种鸡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以使雏鸡得到较高的母源抗体,增强早期抵抗力。商品雏鸡应是正确配套种鸡的杂交后代,其产蛋性能才更好。
      2、孵化场选择
      雏鸡生长是否良好及早期死亡率高低与孵化场密切相关。应从防疫制度严格,种蛋不被污染,出雏率高的孵化场购入苗鸡。同一批鸡,按期出壳的雏鸡质量较好,过早过迟出壳的质量较差。孵化场还应及时给雏鸡注射马立克疫苗后,才转移到育雏室。
      3、感官选择
      一般在孵化室进行,可通过“一看、二摸、三听”来选择。
      一看,就是看雏鸡的精神状态。健雏一般活泼好动,眼大有神,羽毛整洁光亮,腹部卵黄吸收良好;弱雏一般缩头闭目,羽毛蓬乱不洁,腹大,松驰,脐口愈合不良、带血等。
      二摸,就是摸雏鸡的膘情、体温。手握雏鸡感到温暖、有膘、体态匀称、有弹性、挣扎有力的就是健雏;手感较凉、瘦小、轻飘、挣扎无力的就是弱雏。
      三听,就是听雏鸡的叫声。健雏叫声洪亮清脆;弱雏叫声微弱、嘶哑,或鸣叫不休,有气无力。
      初生雏鸡的分级标准参见表5-3。
    表5-3 初生雏鸡的分级标准
    级别 精神 体重 腹部 脐部 绒毛 两肢 畸形 脱水 活力
    健雏 活泼健壮,眼大有神 符合品种要求 大小适中,平整柔软 收缩良好 长短适中 健壮,站立稳当 无 无 挣扎有力
    弱雏 呆立嗜睡,眼小细长 过小或适中 过大或较小, 肛门污秽 大而潮湿 过长或过短、 脆,粘污 站立不稳,喜卧 无 有 软绵无力
    残次雏 不睁眼或单眼、瞎眼 过小干瘪 过大,软或硬,青色 吸收不好,血脐,疔脐 火烧毛, 卷毛,无毛 弯趾,跛腿,站不起 有 严重 无
      (二)初生雏的运输
      雏鸡的运输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稍不留心就会给养鸡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好运雏人员
    要求运雏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运雏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
      2、准备好运雏用具
      运雏用具包括交通工具、雏鸡箱及防雨、保温用品等。雏鸡箱一般长50~60厘米,宽40~50厘米,高18厘米,箱子四周有直径2厘米左右的通气孔若干,箱内分4个小格,每个小格放25只雏鸡,可防止挤压。箱底可铺清洁的干稻草,以减轻振动,利于雏鸡抓牢站立,避免运输后瘫痪。没有专用雏鸡箱的,也可用厚纸箱、筐子等,但要留有一定数量的通气孔。冬季和早春运雏要带防寒用品,如棉被、毛毯等。夏季运雏要带遮阳防雨用具。所有运雏用具在装运雏鸡前,均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3、掌握适宜的运雏时间
      初生雏鸡体内还有少量未被利用的卵黄,故初生雏鸡在48小时或稍长一段时间内可以不喂饲料运行运输。但可喂些饮用水,尤其是夏季或运雏时间较长时。有试验表明,雏鸡出壳后24小时开食的死亡率较8、16、36小时开食都低,故最好能在出壳后24小时运到目的地。运输过程力求做到稳而快,减少震动。
      4、解决好保温和通风的矛盾
      雏鸡运输过程中,保温与通风是一对矛盾,只注意保温,不注意通风换气,会使雏鸡受闷、缺氧,以致窒息死亡;只注意通气,忽视保温,雏鸡会受凉感冒,容易诱发鸡白痢,成活率下降。因此,装车时要注意将雏鸡箱错开安排,箱子周围要留有通风空隙,重叠层数不能太多。气温低时要加盖保温用品,但不能盖得过严,装车后立即启运,路上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停车。运输人员要经常检查雏鸡动态,如见雏鸡张嘴抬头、绒毛潮湿,说明温度太高,要注意通风降温;如见雏鸡拥挤一起,吱吱鸣叫,说明温度偏低,要把雏鸡分开并加盖保温。长时间停车时,要经常将中间层的雏鸡箱与边上的雏鸡箱对调,以防中间的雏鸡受闷。
      5、合理安放
      雏鸡运到后,要及时接入准备好的育雏室内,并进行全面的选择,将健雏和弱雏分开养育,以使雏鸡生长整齐,成活率高,及早处理掉过小、过弱及病残雏。捡鸡动作要轻,不要扔掷,否则会影响雏鸡日后的生长发育。
      五、雏鸡的饲喂技术
      (一)饮水
      1、初饮
      给雏鸡首次饮水习惯上称为“初饮”。雏鸡出壳后,一般应在其绒毛干后12~24小时开始初饮,此时不给饲料。冬季水温宜接近室温(16~20℃),在室内预热时就应加好饮水;炎热天气尽可能提供凉水。最初几天的饮水中,通常每升水中可加入0.2克呋喃唑酮(痢特灵)或0.1克高锰酸钾,以利于消毒饮水和清洗胃肠,促进小鸡胎粪的排出。经过长途运输的雏鸡,饮水中可加入5%的葡萄糖或庶糖、多维素或电解质液,以帮助雏鸡消除疲劳,尽快恢复体力,加快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育雏头几天,饮水器、盛料器应离热源近些,便于鸡取暖、饮水和采食。立体笼养时,开始一周内在笼内饮水、采食,一周后训练在笼外饮水和采食。
      雏鸡出壳后一定要先饮水后喂食,而且要保证清洁的饮水持续不断的供给,因为出雏后体内水分消耗很大,加上雏鸡体内还残留的蛋黄需要水分来帮助吸收。另外,育雏室温度较高,空气干燥,雏鸡呼吸和排泄时会散失大量水分,也需要靠饮水来补充水分以维持体内水代谢的平衡,防止脱水死亡。因此,饮水是育雏的关键。
      2、正常饮水
      雏鸡损失10%的水分就会发生严重紊乱,损失20%就会死亡。所以初饮后,无论何时都不应该断水(饮水免疫前的短暂停水除外),而且要保证饮水的清洁,尽量饮用自来水或清洁的井水,避免饮用河水,以免水源污染而致病。饮水器要刷洗干净,每天到少换水2次。供水系统应经常检查,去除污垢。饮水器的数量,要求育雏期内每只雏鸡最好有2厘米的饮水位置,或每100只雏有2个4.5升的塔式饮水器。饮水器一般应均匀分布于育雏室或笼内,并尽量靠近光源、保姆伞等,避开角落放置,让饮水器的四周都能供鸡饮水。饮水器的大小及距地面的高度应随雏鸡日龄的增加而逐渐调整。
      雏鸡的需水量与品种、体重和环境温度的变化有关。体重愈大,生长愈快,需水量愈多;中型品种比小型品种饮水量多;高温时饮水量较大。一般情况下,雏鸡的饮水量是其采食干饲料的2~2.5倍。需要密切注意的是:雏鸡的饮水量忽然发生变化,往往是鸡群出现问题的信号,比如鸡群饮水量突然增加,而且采食量减少,可能有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发生,或者饲料中含盐分过高等。雏鸡在不同气温和周龄下的饮水量列入表5-4中。
    表5-4 蛋用雏鸡饮水量(升/100只)
    周 龄 21℃以下 32℃
    1 2.27 3.90
    2 3.97 6.81
    3 5.22 9.01
    4 6.13 10.60
    5 7.04 12.11
    6 7.72 12.32
      (二)、饲喂
      1、开食
      给初生鸡第一次喂料叫开食。适时开食非常重要,原则上要等到鸡群羽毛干后并能站立活动,且有2/3的鸡只有寻食表现时进行。有试验表明,雏鸡在羽毛干后24小时开食的死亡率较8、16、36小时为低,一般开食的时间掌握在出壳后24~36小时进行,此时雏鸡的消化器官才能基本具备消化功能。过早开食,雏鸡缺乏食欲,对消化器官有害,也影响卵黄的吸收利用,不利于今后的生长发育;过迟开食,雏鸡的体力消耗大,影响今后的生长和成活。由于出雏时间的拉长,大型鸡场还要求分批开食。
    开食时使用浅平食槽或食盘,或直接将饲料撒于反光性强的已消毒的硬纸、塑料布上,当一只鸡开始啄食时,其它鸡也纷纷模仿,全群很快就能学会自动吃料、饮水。有条件的鸡场或专业户可采用人工诱食的方法,让鸡群尽快吃上饲料。开食料要求新鲜、颗粒大小适中,易于雏鸡啄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常用的有碎玉米、小麦、碎米、碎小麦等,这些开食料最好先用开水烫软,吸水膨胀后再喂,经1~3天后改喂配合日粮。大群养鸡场也有直接使用雏鸡配合料的。
      2、正常饲喂
      开食1~3天后,应逐步改用雏鸡配合饲料进行正常饲喂,并在喂食器中盛上饲料,每天多次搅拌喂食器中的食物,促使雏鸡开始使用喂食器,一周后撤除开食器具。
      开食后,实行自由采食。饲喂时要掌握“少喂勤添八成饱”的原则,每次喂食应在20~30分钟内吃完,以免幼雏贪吃,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从第2周开始要做到每天下午料槽内的饲料必须吃完,不留残料,以免雏鸡挑食,造成营养缺乏或不平衡。一般第一天饲喂2~3次,以后每天喂5~6次,6周后逐渐过渡到每天4次。喂料时间要相对稳定,喂料间隔基本一致(晚上可较长),不要轻易变动。从2周龄时,料中应开始拌1%砂砾,粒度从小米粒逐渐增大到高梁粒大小。
      育雏期,要保证每只雏鸡占有5厘米左右的食槽长度。雏鸡的饮水器和喂食器应间隔放开,均匀分布,使雏鸡在任何位置距水、料都不超过2米。育雏期饮水器和喂料器的布局见图5-1。

      图5-1 育雏期饮水器和喂料器的布局(左:平养 右:笼养)
      雏鸡饲料的需要量依雏鸡品种、日粮的能量水平、鸡龄大小、喂料方法和鸡群健康状况等而有差异。同品种鸡随鸡龄的增大,每日的饲料消耗是逐渐上升的,生产中饲养员应每日测定饲料消耗量,如发现饲料耗量减少或连续几天不变,这说明鸡群生病或饲料质量变差了。此时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鸡群正常生长发育。一般地,育雏期间大约需要1.1~1.25公斤饲料,其具体耗料量见表5-5。其饲养标准见育成蛋鸡部分。
    表5-5 NRC(第九版)来航型蛋雏鸡的体重和耗料
    周 龄 白壳品系 褐壳品系
    体重(克) 耗料(克/周) 体重(克) 耗料(克/周)
    0 35 50 37 70
    2 100 140 120 160
    4 260 260 325 280
    6 450 340 500 350
    8 660 360 750 380
      为了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小型鸡场和广大农户可使用青饲料喂鸡。使用了青饲料,在配合饲料时就可以少添或不添复合维生素添加剂。给雏鸡第一次喂青饲料(即“开青”)的时间一般是在出壳后的第四天,开青用的饲料可以是切碎的青菜或嫩草等。饲喂量约占饲料总量的10%左右。不宜过多,以免引起拉稀,或雏鸡营养失调。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可逐步加大喂量到占饲料总量的20~30%。大型鸡场一般不喂青料,饲喂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
      蛋用雏鸡的饲料形状有两种:干粉料和湿拌料。一般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大型鸡场或规模较大的专业户宜采用干粉料,省工省时,鸡群能比较均匀地吃到饲料,只是适口性稍差。一些小型鸡场可采用湿拌料,这种方法能保持雏鸡旺盛的食欲,有利于雏鸡对饲料的消化吸收。但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要求及时处理料槽中的剩料,现喂现拌,掌握好饲喂量,减少浪费。湿拌料应拌成半干半湿状,捏在手中能成团,轻轻拍击能自动散开。
      六、雏鸡的管理
      (一)培育雏鸡的主要环境条件
      给雏鸡创造适宜的环境,是提高雏鸡成活率,保证雏鸡正常生长发育的关健措施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提供雏鸡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密度,保证新鲜的空气、合理的光照、卫生的环境等。
      1、合适的温度
      适宜的温度是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育雏开始的2~3周极为重要。刚孵出的幼雏体温低于成鸡2.7℃左右,20日龄时接近成鸡体温,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绒毛稀短,皮薄,难以自身御寒,尤其在寒冷季节,所以,必须严格地掌握育雏的温度。
      育雏温度包括育雏室和育雏器(伞)的温度,平育时,育雏器温度是指将温度计挂在育雏器(如保姆伞)边缘或热源附近,距垫料5厘米处,相当于鸡背高的位置测得的温度;育雏室的温度是指将温度计挂在远离热源的墙上,离地1米处测得的温度。笼育时,育雏器温度指笼内热源区离网底5厘米处的温度;育雏室的温度是指笼外离地1米处的温度。由于育雏器的温度比育雏室的温度高,在整个育雏室内形成了一定的温差,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而且雏鸡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温地带,感觉到较热的雏鸡可自动走向远离育雏器的地方,而感觉到较冷的雏鸡可以靠近育雏器。育雏的适宜温度见表5-6。
    表5-6 雏鸡的适宜温度
    日 龄 笼养温度(℃) 平养温度(℃)
    育雏器 育雏室 育雏器 育雏室
    1~3 32~34 24~22 34 24
    4~7 31~32 22~20 32 22
    8~14 30~31 20~18 31 20
    15~21 27~29 18~16 29 18~16
    22~28 24~27 18~16 27 18~16
    29~35 21~24 18~16 24 18~16
    36~42 18~20 18~16 18~20 18~16
      由上表可知,头3周温度下降幅度较小,每周约降1~2℃,以后几周降幅略大,每周约降3~4℃。随着鸡龄增加,育雏器与育雏室的温度差逐渐缩小,最后保持在16℃以上才能满足雏鸡的需要。笼育群小,密度大,提供的温度比较均匀,育雏温度可低些。温度下降要逐渐进行,做到平稳过渡,否则对雏鸡的生长发育不利,死亡率增加。
      育雏温度掌握得是否得当,温度计上的温度反映的只是一种参考依据,重要的是要会“看鸡施温”,即通过观察雏鸡的表现正确地控制育雏的温度。育雏温度合适时,雏鸡在育雏室(笼)内均匀分布,活泼好动,采食、饮水都正常,羽毛光滑整齐,雏鸡安静而伸脖休息,无奇异状态或不安的叫声;育雏温度过高时,雏鸡远离热源,精神不振,展翅张口呼吸,不断饮水,严重时表现出脱水现象,雏鸡食欲减弱,体质变弱,生长发育缓慢,还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啄癖等;育雏温度过低时,雏鸡靠近热源而打堆,羽毛蓬松,身体发抖,不时发出尖锐、短促的叫声,因为打堆可能压死下层的雏鸡,还容易导致雏鸡感冒,诱发雏鸡白痢。另外,育雏室内有贼风(间隙风、穿堂风)侵袭时,雏鸡亦有密集拥挤的现象,但鸡大多密集于远离贼风吹入方向的某一侧。不同温度下雏鸡的反应如图5-2所示。

      图5-2 不同温度条件下雏鸡的状态
      育雏的温度因雏鸡品种、年龄及气候等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地,育雏温度随鸡龄增大而逐渐降低,弱雏的养育温度应比健雏高些;小群饲养比大群饲养的要高一些;夜间比白天高些;阴雨天比晴天高些;肉用鸡比蛋用鸡要高些;室温低时育雏器的温度要比室温高时高一些。生产中可据实际情况,并结合雏鸡的状态作适当调整。
      2、适宜的湿度
      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湿度的高低,对雏鸡的健康和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及温度,因为,一般情况下,湿度不会过高或过低。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时,可能对雏鸡造成较大危害。初生雏鸡体内含水量高达76%(成禽72%左右),如雏鸡出壳后在孵化器内停留过久,或出雏后超过72小时还没有开饮,或北京冬季取暖造成环境干燥时,雏鸡可能发生脱水而增加死亡率。在干燥的环境下,雏鸡体内的水分会通过呼吸大量散发出去,这就影响到雏鸡体内剩余卵黄的吸收,使绒毛发干且大量脱落,使脚趾干枯;雏鸡可能因饮水过多而发生下痢,也可能因室内尘土飞扬易患呼吸道病。因此,育雏初期由于室内温度较高,空气的相对湿度往往太低,高温低湿会加重上述症状。所以,必须注意室内水分的补充,使雏鸡室的相对湿度达到70~75%。可以在火炉上放置水壶烧开水或定期向室内空间、地面喷雾等来提高湿度。有条件的鸡场最好安装喷雾设备,价格不贵,国内许多厂家都能生产。
      雏鸡养育到10日龄以后,随着年龄与体重的增加,雏鸡的采食量、饮水量、呼吸量、排泄量等都逐日增加,加上育雏的温度又逐周下降,很容易造成室内潮湿。南方多雨地区或霉雨季节育雏时,情况更严重,雏鸡对这种潮湿的环境极不适应。育雏室内低温高湿时,会加重低温对小鸡的不良影响,因水分能吸收机体的热量,雏鸡会因失热过多而受寒,小鸡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感冒性疾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小鸡的水分蒸发和体热散发受阻,小鸡会感到更加闷热不适,而且高温、高湿还能促进病原性真菌、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易导致饲料和垫料的霉变,使雏鸡爆发曲霉菌病、球虫病等。因此,雏鸡10日龄后,育雏室内要注意加强通风,勤换垫料,严防供水系统漏水,尽可能将育雏室的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
      育雏室的湿度一般使用干湿球温度计来测定,要注意使湿球少沾灰尘以利水分蒸发。有经验的饲养员还可通过自身的感觉和观察雏鸡表现来判定湿度是否适宜。湿度适宜时,人进入育雏室有湿热感,不备鼻干口燥,雏鸡的脚爪润泽、细嫩,精神状态良好,鸡群振翅时基本无尘土飞扬。如果人进入育雏室感觉鼻干口燥、鸡群大量饮水,鸡群骚动时尘灰四起,这说明育雏室内湿度偏低。反之,雏鸡羽毛粘湿,舍内用具、墙壁上有一层露珠,室内到处都感到湿漉漉的,说明湿度过高。
      3、正常的通风
      (1)、有害气体 经常保持育雏舍内空气新鲜,这是雏鸡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雏鸡生长快,代谢旺盛,呼吸频率高(35次/分钟),需氧量大,单位体重排出的二氧化碳比大家畜高出2倍以上。另外,禽类的消化道较短,雏鸡排出的粪便中大约还含有20~50%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育雏室的温湿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等。这些有害气体对雏鸡的生长和健康都很不利,尤其在饲养密度大,或用煤或煤气供暖时(一氧化碳易超标),更要注意通风换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无色、无臭、无毒,比重1.524,主要来源于鸡群呼吸。一般地,育雏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要求控制在0.15%左右,不能超过0.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很低(0.03%),只要注意舍内通风,一般不会超标,只有在密闭式鸡舍通风设备失灵时,才可能导致二氧化碳过高。如舍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雏鸡缺氧,呼吸频率显著增加,严重时雏鸡精神不振,食欲减弱,生长缓慢,体质下降。此外,二氧化碳浓度还能指示其他有害气体的含量。氨 氨无色,具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比重0.596,一般人可感觉的最低浓度是4 mg/m3。氨主要由含氮有机物分解而来,特别是温热、潮湿、饲养密度大、垫料反复使用、通风不良等都会使其浓度升高。鸡单位体重的呼吸量大,且除肺外还有气囊遍布全身,因而对氨特别敏感。低浓度的氨即可使雏鸡生长受阻,肉鸡的肉质下降;当氨气含量达20mg/m3(ppm),持续6周以上,会引起雏鸡肺水肿、充血,诱发呼吸道疾病,削弱抵抗力,如使新城疫病的发生率增高;氨气含量46~53 mg/m3时,可导致角膜炎、结膜炎的发生。蛋鸡在氨气含量38 mg/m3以上的环境中,呼吸频率下降,性成熟延迟,产蛋量减少,且难以恢复,还会降低饲料效率,增加死亡率等。因此,育雏舍中氨的浓度不应超过10 mg/m3,最多不能超过20 mg/m3。
      硫化氢 硫化氢无色、易溶于水,易挥发,比重大,有强烈臭蛋气味,产生气味的低限为0.17 mg/m3。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含硫有机物的分解,如破蛋腐烂或鸡群消化不良时均可产生大量硫化氢。硫化氢毒性很强,易使雏鸡产生眼炎和呼吸道炎症,出现流泪、角膜混浊、咳嗽,甚至肺水肿;进入血液后可造成组织缺氧。长期低浓度的硫化氢可鸡的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生产性能低下,体重减轻;高浓度时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窒息死亡。育雏室内硫化氢的含量要求在6.6 mg/m3以下,最高不能超过15 mg/m3。
      一般,室内只要经常通风,也不会出现有害气体浓度偏高的问题。在无检测仪器的条件下,以不刺鼻和眼,不闷人,无过分臭味为宜。
      (2)通风换气的方法 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密闭式鸡舍及笼养密度大的鸡舍通常采用机械通风,如安装风机、空气过滤器等装置,将净化过的空气引入舍内。开放式鸡舍基本上都是依靠开窗进行自然通风。由于有些有害气体比重大,地面附近浓度大,故自然通风时还要注意开地窗。
    值得注意的是,育雏舍内的通风和保温常常是矛盾的,尤其是在冬季,生产上应在保温的前提下排出不新鲜的空气,如在通风之前先提高室温1~2℃,待通风完毕后基本上降到了原来的舍温,或通过一些装置处理后给育雏舍鼓入热空气等。寒冷天气通风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晴天中午前后,气流速度不高于0.2米/秒。自然通风时门窗的开启可从小到大最后呈半开状态,开窗顺序为:南上窗→北上窗→南下窗→北下窗→南北上下窗。不可让风对准鸡体直吹,并防止门窗不严出现贼风。
      通风换气除与雏鸡日龄、体重有关外,还受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表5-7列出了机械通风时雏鸡的通风量。
    表5-7 雏鸡的通风量(米3/只•小时)
    外界温度(℃) 1周龄 3周龄 6周龄
    35 2.0 3.0 4.0
    20 1.4 2.0 3.0
    10 0.8 1.4 2.0
    0 0.6 1.0 1.5
    -10 0.5 0.8 1.2
    -20 0.3 0.6 0.9
      温度高时,通风量大增,除了必要的通风换气外,还需要靠通风带走多余的水分和热量。
      4、合适的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育雏室内每平方米地面或笼底面积所容纳的雏鸡数。密度与育雏室内空气的质量以及鸡群啄癖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饲养密度过大,育雏室内空气污浊,二氧化碳浓度高,氨味浓,湿度大,易引发疾病,雏鸡吃食和饮水拥挤,饥饱不均,生长发育不整齐,若室温偏高时,容易引起雏鸡互啄癖。饲养密度过小时,房舍及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人力增加,育雏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雏鸡的适宜密度见表5-8。
    表5-8 各种饲养方式下雏鸡的饲养密度(只/平方米)
    周龄 地面平养 网上平养 立体笼养
    1~2 30 40 60
    3~4 25 30 40
    5~6 20 25 30
    注:笼养所指面积是笼底面积。
      上表可知,饲养密度随周龄和饲养方式而异。此外,轻型品种的密度要比中型品种大些,每平方米可多养3~5只;冬天和早春天气寒冷,气候干燥,饲养密度可适当高一些;夏秋季节雨水多,气温高,饲养密度可适当低一些;弱雏经不起拥挤,饲养密度宜低些。鸡舍的结构若是通风条件不好,也应减少饲养密度。
      5、适宜的光照
      (1)、光照的作用 合理的光照,可以加强雏鸡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进食欲,有助于消化,促进钙磷代谢和骨骼的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使雏鸡健康成长。
      (2)、雏鸡对光照的要求 2月龄以后,小鸡的性腺发育加快,光照对性腺的促进增强,加上现代商品杂交蛋鸡在遗传上有早熟特性,使得性成熟期早于体成熟期,造成小母鸡过早开产,产小蛋时间过长,而全年产蛋量不高。因此,必须对光照进行控制,以使性成熟延迟,与体成熟同步发育,才能提高生产性能。生产上一般从育雏结束后开始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最迟不超过10周龄,最长不超过每天12小时,最好控制在8~9小时。光照强度在10勒克司以下;超过10勒克司,鸡只易于惊群和互啄,体重下降。光照时间和强度在允许范围内,若逐渐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对性成熟也有促进作用,所以育成期尤其是后期,不可延长光照时间,不可增加光照强度。
      (3)光照制度 对光照时间和强度的控制非常重要,并已形成制度。光照制度的制订根据不同鸡舍类型而不同。
      A、密闭式鸡舍 完全依靠人工光照照明,容易控制光照。初生雏最初48小时内保持23~24小时光照时间,在喂食器高度的光照强度为20勒克司,使水和料易于被发现,便于饮食。从第3天起到第2周末,光照时间逐渐降为每天15小时,强度逐渐降为5勒克司。第3周~18周,光照时间逐渐降为每天8~9小时,强度不变。
      B、开放式鸡舍 受自然光照影响较大,而自然光照在强度和时间上随季节变动大,如北半球6~7月份日照时间为14~15小时,而12月~次年1月约为9小时。所以,必须用人工光照对自然光照加以调整和补充,才能适应雏鸡的生长发育。
      调整和补充时要根据出雏日期、育成期当地日照时间的变化及最长日照时数来进行。北半球在12月21日~次所6月21日之间,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6月21日后处在光照时数下降阶段,有利于育成鸡性成熟的控制,这段时间出壳的鸡称为“适时鸡”;而9月1日至次年2月28(29)日段的特点是前期光照时数呈下降趋势,12月21日后呈上升趋势,会加快育成鸡性成熟而使鸡早熟,不利于生产,故这期间出壳的鸡称为“不适时鸡”。
    •适时鸡(3月1日~8月31日出壳)光照制度
    0~3日龄 23~24小时 20勒克司
    4日龄~20周龄 完全依赖自然光照
    •不适时鸡(9月1日~次年2月28日出壳)光照制度
    方案一 —— 恒定式光照制度
    0~3日龄 同上
    4日龄~20周龄 以该批鸡该期间最长日照时数为光照时间,并恒定不变。自然光照不足时,用人工光照补够。
    如从当地气象站查得这期间最长日数时数为10小时,则这期间的光照一直为10小时,不够时用人工光照补够。
    方案二 —— 渐减渐增制度
    0~3日龄 同上
    4日龄~7日龄 以出壳~20周龄最长日照时数加5~7小时为这段时间的光照时数。
    2周龄~20周龄 每周递减15~20分钟,到20周龄时刚好减完所加的5~7小时。
      方案二的“渐增”部分要在开产期间完成,在产蛋鸡一节中作进一步阐述。以上两个方案中,方案一在生产中较容易实行,但控制性成熟的效果不如较为麻烦的方案二。以上开放式鸡舍的光照强度从4日龄起最好逐渐降为5~10勒克司。
      (4)、光照强度的掌握 光照强度可由照度计测得。怎样安装灯泡才能达到要求的照度呢?普通灯泡每瓦大约可发出6.15流明的光到达鸡背水平。假设有一个2000平方米的育成鸡场,需10勒克司光强,则总共应安装3252(2000×10/6.15)瓦灯泡,如用25瓦的灯泡,则需130(3252÷25)盏灯泡。安装灯泡的高度一般为2.0~2.4米,灯泡间距一般为3米,安装两列以上的灯泡时要注意交叉排列,使舍内照度均匀。平时要保持灯泡的清洁,及时换掉坏灯泡;最好加用灯罩,可提高光照效率30~40%。按上述办法,育雏第一周内,可按每15平方米的鸡舍安装一个40瓦的灯泡,第二周开始逐渐交错地换用25瓦的灯泡,进入育成期又逐步交错换用15瓦的灯泡就可以了。
      6、卫生的环境
      幼雏抗病力弱,要求育雏舍在开始育雏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在育雏过程中,要经常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尽量减少幼雏受病厚微生物感染的机会,使其健康地成长。在生产中,往往只注重育雏前的消毒而放松育雏过程中的环境保持,应提高警惕。
      (二)雏鸡的管理技术
      培育好雏鸡,除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外,还要针对不同的饲养方式给予精心的管理。
      1、平养雏鸡的管理要点
      平养的主要特点是群大,饲养人员与雏鸡直接接触。管理时特别要注意防止温度偏低,雏鸡打堆和采食不均等。
      (1)限制雏鸡的活动范围 为防止幼雏远离热源而受凉,一般在育雏的初期常以热源为中心在周围加一圈护网或护板,高40~50厘米,长50~60厘米,成条的串起,可以通过增减护板条数来调整所围面积,在热源周围60~150厘米处围成圈。热源处安一灯泡,使雏鸡对热源的灯光建立条件反射,遇冷即向热源靠近。
    护板(网)随鸡龄的增大而逐渐向外扩展,7~10日龄即可撤除。饲养管理过程中要确保护板(网)不倒塌,两侧可用砖块加固。
      (2)分群饲养 在较大的平面育雏时,一定要用护网(板)隔离成几个圈,每圈养500~1000只为宜,对弱雏或出雏不整齐时,每群可少养些,最好按出雏时间的早晚分群,并对出壳晚的弱雏给予优厚的条件。分群后,便于进行防疫工作,也减少了打堆造成的伤亡。如果一个育雏舍内不只养一圈鸡,则7~10日龄时不可将护板(网)拿走,而应将护板拉直,继续保持分群状态,网上平养的可将所铺的塑料布拿掉,地面平养的要注意撤换或加厚垫料。
      (3)检查温度 在较大面积育雏,温度可能偏低或不均匀,要勤于查看,及时采取局部加温措施。在最初几天内至少每小时要检查一次温度,并观察雏鸡状况。
      (4)预防球虫病 垫料平养的雏鸡易患球虫病,笼养鸡也会发生球虫病。一旦患病,会损害鸡的肠道粘膜,妨碍营养吸收,采食量下降,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和饲料效率。如遇阴雨天或粪便过稀,即应在饲料中加药预防,或在饮水中加入水溶性抗球虫药。如鸡群采食量减少,出现血便,则应立即投药治疗。投药时要注意交叉用药,选用广谱抗球虫药。此外,还要加强管理,严防垫料潮湿,发病期间每天清除垫料和粪便。要求鸡群要全进全出,雏鸡和成鸡要分开饲养,鸡舍要彻底清扫、消毒后才进鸡,保持环境清洁和干燥,并通风良好,给予全价饲料。
      (5)防止兽害 舍内所有的窗户都应安上铁丝护网,堵死老鼠洞并开展有效的灭鼠工作,以免对雏鸡造成骚乱和伤害。
      (6)防异常声响 在鸡舍内不能大声说话;所挂物件一定要挂稳,不能突然掉下来而发出异常声响;饲养操作要轻巧;严防机动车辆靠近鸡舍;防鞭炮声响。
      2、笼养雏鸡的管理要点 笼养雏鸡不接触地面,饲养密度较大,活动范围较小,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检查育雏笼 在育雏之前必须进行,查看底网是否破漏,笼门是否严实,水槽、料槽是否配齐,粪盘是否放好等。
      (2)上笼 雏鸡至育雏舍后尽快入笼。开始时,可将四层笼的雏鸡集中放在温度较高又便于观察的上面一、二层。上笼时先捉壮雏,剩下的弱雏另笼单养,给予优厚条件。上笼之前,在笼内备好水,饮水3小时后,在笼内放好开食料,三天之后,在笼门外边加挂料槽,并加满饲料,让笼内雏鸡容易看见。一周左右,待绝大部分鸡只转向笼外吃食后,撤除笼内开食器具。
      (3)分雏 一般在10日龄左右进行,结合预防免疫,将原来集中养在上面的一、二层的幼雏分散到下边两笼去。一般是将弱小的鸡留在原笼内,较大、较壮的捉到下层笼内。
      (4)及时出粪 雏鸡的粪便自然掉在底网下的粪盘内,要及时出粪,以免粪便堆积至底网不利防病、通风。笼养鸡由于密度高,不良的通风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出粪时还要检查粪便情况,作出及时处理。
      (5)调整采食幅面 随着雏鸡的长大,每隔5~10天,应根据育雏笼笼门的采食空档调整采食幅面和饲槽高度,使雏鸡能方便地伸颈采食,又不致钻出笼外。
      (6)捉回地面雏 由于雏鸡发育不整齐,分雏或其它原因,难免有些雏鸡跑出鸡笼,给卫生和管理带来不便,也易于受寒和发病,应及时捉回笼内。可以利用鸡的趋光性和合群性,在夜间开灯撤料,待鸡聚于灯下采食时进行捕捉。
      3、雏鸡的综合管理技术
      无论平养或是笼养,除了给予雏鸡适宜的环境条件外,育雏阶段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断喙 断喙的目的在于防止啄癖,尤其是在开放式鸡舍高密度饲养的雏鸡必须断喙,否则会造成啄趾、啄羽、啄肛等恶癖,使生产受到损失。断喙对早期生长有些影响,但对成年体重和产蛋无显著影响,并可避免鸡只扒损饲料而提高养鸡效益。
    原则上断喙在开产前任何时候都可进行,为方便操作,且对雏鸡的应激较小,重断率低等方面考虑,宜在7-10日龄进行。如果有断喙不成功的可在12周龄左右进行修整。
      断喙前要先确保断喙器能正常工作,准备好足够的刀片,每3000只雏换一次刀片;刀片加热到暗樱桃红(约800oC)时,将雏鸡喙用手固定好放在断喙器两刀片间,用拇指将雏头稍向下按,食指轻压雏咽使其缩舌,将上喙切去1/2,下喙切去1/3,灼烧2秒左右,以止血。注意:不能让上喙长于下喙,这样不方便采食。
      断喙时的注意事项:
      A、断喙前后两天不喂磺胺类药物(会延长流血),并在水中加维生素K(每公斤水中加入2毫克)。
      B、断喙时注意力集中,动作敏捷,切的长度适宜,灼烧后不流血。
      C、不在气温高和免疫接种时断喙,以免加重应激。
      D、断喙后饲槽中多加饲料,以减轻啄食疼痛;饮水中添加多维,并避免出现其它应激。
      养于密闭式鸡舍的雏鸡,如果能得到足够的全价饲料、适宜的环境,并严格定时喂料,也可不断喙。
      (2)剪冠与截翅 剪冠的做法为许多养鸡场所采用,可以防止因斗架和啄癖而使鸡冠受伤,改善视力,也减少冻伤和擦伤。剪冠一般在1日龄进行,用眼科剪在冠基部从前向后齐头顶剪去,出血很少。鸡冠有散热作用,一般较热地区不主张剪冠。鸡冠不太发达的蛋鸡也不主张剪冠。
      截翅通常在1-2日龄进行,用剪子或其他工具在翅膀肘关节下段截断,然后用烧红的铁条烧烙伤口(用电烙铁亦可),一般不会出血。截翅能限制鸡的活动,不乱飞,舍内环境安静,免去了翼羽的生长与脱换,因此,耗料量减少,产肉、产蛋量提高。有实验表明,截翅鸡比对照组产蛋提高7%—10%,饲料消耗减少3%—5%,死亡率减少1%。
      (3)加强日常看护 雏鸡管理上,日常细致的观察与看护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
      首先要检查采食,饮水位置是否够用,饮食高度是否适宜,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变化等,以了解雏鸡的健康状况。一般小鸡减食或不吃有以下几种情况:
      A、饲料质量下降,如发霉或有异味;
      B、饲料原料和喂料时间突然改变;
      C、育雏温度波动大,饮水不足或饲料长期缺乏砂砾等;
      D、鸡群发生疾病。如果鸡群饮水过多,常见于饲料中食盐或其他物质含量过高(如使用劣质咸鱼粉);育雏温度过高或室内空气湿度过低;鸡群发生疾病(如球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当鸡只有行动不便(如跛行)、神经症状(如扭脖)、精神不振等症状时,饮水量会下降,而且在采食量减少前1—2天下降。注意观察这些细微变化,有助于及早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饲养人员要经常观察雏鸡的精神状况,及时剔除鸡群中的病、弱雏。病、弱雏常表现出离群闭目呆立、羽毛蓬松不洁、翅膀下垂,呼吸带声等。
      每天早晨,饲养员要注意观察雏鸡粪便的颜色和形状是否正常,以便于判定鸡群是否健康。雏鸡正常的粪便应该是:刚出壳尚未采食的幼雏排出的胎粪为白色和深绿色的稀薄液体,采食以后便呈圆柱形、条状,颜色为棕绿色,粪便的表面有白的尿酸盐沉着。有时早晨单独排出盲肠内的粪便呈黄棕色糊状,也是正常的。病理状态的粪便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肠炎腹泻,排出黄白色、黄绿色附有粘液、血液等的恶臭稀粪,多见于新城疫、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尿酸盐成分增加,排出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稀粪,多见于雏鸡白痢,传染性法氏囊病等;肠炎、出血,排出棕红色、褐色稀粪,甚至血便,多见于球虫病。
      经常观察鸡群中有无啄癖及异食现象,检查有无瘫鸡、软脚鸡等,以便及时了解日粮中营养是否平衡。
      (4)测体重与胫长 为掌握雏鸡的发育情况,每2周从鸡舍的不同位置随机抽测5—10%的雏鸡(至少100只)体重(要在早上空腹称重),与该品种的标准体重相对照,如发现有明显差异,应及时调整日粮与管理措施。对发育弱小的雏鸡应及时排出,单独管理。
    近年研究表明,鸡的体重和今后生产性能的高低取决于骨骼发育程度,胫长的变化又与整个骨架发育呈强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容易测量的胫长来衡量鸡体骨骼的发育。骨骼与体重的生长规律不同,体重在整个育成期逐渐增加;而骨骼在最初10周内快速发育,如迪卡白在8周龄左右胫长85毫米,已完成骨骼发育的81.9%,而体重仅完成46.4%,故育雏期胫长指标更为重要。因此,称重的同时应该测量胫长,并与标准比较,对没达标的雏鸡,找出原因,保证饲料的质量及适宜的环境条件,直到达标后才改喂育成鸡料,不在乎当时的雏鸡周龄。
      检查骨骼的发育,一般分别在4,6,12,18周龄进行,用两脚规或游标卡尺测量胫长,部位是从跖关节到脚底(第3与第4趾间)的垂直距离,如图5—4。

      图5-4 胫部测定示意图
      下表是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测得的来航母鸡体重和胫长,供参考。
    表5-9 来航鸡体重和胫长
    周龄 4 6 8 10 12 18
    平均体重(克) 293.97 434.12 607.15 787.89 946.30 1206.10
    平均胫长(毫米) 52.5 63.8 72.8 80.6 84.6 84.7
    近年来,骨骼的发育越来越受重视,已成为衡量鸡只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育雏阶段。
      (5)雏鸡的疾病预防 雏鸡体小娇嫩,抗病力弱,加上高密度饲养,一般很难达到100%的成活。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防病工作。
      A、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 整个家禽场或整个鸡舍只养同一批鸡,同时进场(舍),又同时出场(舍),便于彻底的清扫、消毒,避免各种传染病的循环感染,也能使接种后的家禽获得一致的免疫力,不受干扰。
      B、 引种时防止带入病原 苗鸡和种蛋要来源于健康的种鸡群,而且应来源于相对固定的种鸡场或孵化场,以防将各种病原随苗鸡或种蛋带入场内,导致雏鸡多病,难养。
      C、搞好环境卫生 经常保持育雏舍内的环境卫生,是养好雏鸡的关键。育雏用具要清洁,饲槽、水槽要定期洗刷、消毒。舍内要经常开窗换气,及时清除鸡粪,更换垫料,特别是饮水器周围容易潮湿的垫料。厚垫料育雏的,要经常勾松垫料,定期补充垫料。
      D、严格消毒 消毒工作搞不好,饲养小鸡一批比一批差,这已是一般的规律。每次育雏开始或结束,都必须彻底打扫、清洗和消毒。育雏舍门口要有消毒池,池内交替使用3—5%的来苏尔、2%N AOH液等,一般每2天冲刷、更换一次,随时保持池内消毒液不干。工作人员更衣,换鞋后经消毒池进入鸡舍,饲养员不得在生产区内各禽舍间串门,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要重视经常性的带鸡消毒及鸡舍周围环境消毒,才能使雏鸡始终处于良好的环境中。
      E、保证饲料和饮水质量 配合饲料要求营养全面,混合均匀,以防雏鸡发生营养缺乏症和啄癖;严防饲料发霉、变质,以免雏鸡中毒。饮水最好是自来水厂的水;使用河水或井水时,要注意消毒,如用漂白粉或每周饮用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水一次。
      F、投药防病 在雏鸡的饲料和饮水中均匀添加适量的药物,以预防雏鸡白痢、球虫病等。雏鸡3日龄~3周龄期间,饲料或饮水中要注意添加抗白痢药;15日龄~60日龄时,饲料中要添加抗球虫药,接种疫苗前后几天最好停药。
      G、接种疫苗 适时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育雏期间,需要接种的疫苗很多,必须编制适宜的免疫程序。实践中没有一个普遍实用的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禽病流行情况,雏鸡的抗体水平与健康状况,以及疫苗的使用说明等制订自己实用的免疫程序。现举一例供参考。
    表5-10 商品蛋鸡的免疫程序
    鸡日龄 免疫项目 疫苗名称 用法
    1 马立克氏病 火鸡疱疹病毒苗 颈部皮下注射
    4 传支 H120 点眼或滴鼻、饮水
    10 新城疫 II系、IV系 点眼、滴鼻、饮水
    18 法氏囊病 弱毒苗 饮水
    28 (重复18日龄)
    30 鸡痘 鹌鹑化弱毒苗 翼下刺种
    35 新城疫 II系、IV系 点眼、滴鼻、饮水
    40 传支 H52 点眼、滴鼻、饮水
    45 传喉 弱毒苗 点眼、滴鼻
    70 新城疫 I系或油苗 肌注
    120 产蛋下降综合症 油苗 肌注
    130 新城疫 I系或油苗 肌注
      接种时注意,同周龄内一般不进行两次免疫,尤其是接种部位相同时;不可混合使用几种疫苗(多联苗除外),稀释开瓶后尽快用完;若有多连苗可减少接种次数,接种时间可安排在其分别接种的时间中间;对重点防疫的疾病,最好使用单苗。所有疫苗都要低温保存,弱毒苗一般-15℃冷冻,灭活油苗2—5℃保存。
      H、合理处理家禽场的废弃物,如孵化废弃物、禽粪、死禽及污水等,使之既不对场内形成危害,也不对场外环境造成污染,最好能够适当的利用。
      (6)弱雏的护理 在育雏过程中,对弱雏给予精心的护理,一般都可成活,从而提高育雏成活率。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单独饲养 由于弱雏体质差,反应迟钝,必须与壮雏隔离饲养,否则,其采食、饮水及活动都受到限制,从而加速死亡。
      B、 较高温度 弱雏多为胚胎发育滞后,出壳晚及卵黄吸收不良造成。所以育雏时要给予较高的温度,有利于促进胚胎进一步发育完全及卵黄的吸收。一般将弱雏的最初养育温度保持在34~37℃,只要雏鸡没有过热行为表现即可,以后每周逐渐下降1~3℃。
      C、补充体液 弱雏发育缓慢,生理机能差,加之育雏温度较高失水多,故必须及时补充体液。不能自饮者,应用滴管滴喂,每次4~5滴。饮水中加入5%的糖水及多维素、电解液等。
      D、合理饲喂 弱雏消化器官发育较差,加之卵黄吸收不完全,开食时间较壮雏要迟,并且第一次开食料要少,只要鸡会吃就行.对个别不会吃食者,应进行人工饲喂。开食后,要少喂勤添,开始每天喂7~8次,以后5~6次。为促进弱雏的消化,可在饲料中添加酵母片或食母生,每公斤饲料10~15片,连用3~5天;为加强弱雏营养,可按每100只雏每天添加3~5枚熟鸡蛋拌料,连用一周左右;为增强弱雏抵抗力,可及早交替使用抗菌素类药物,加强免疫接料工作,特别搞好环境清洁及消毒工作。

      第二节 商品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一、育成鸡的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
      (一)、育成鸡羽毛更换勤
      禽类羽毛占活量的4~9%,且羽毛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80~82%,为肉、蛋的4~5倍。育成鸡的羽毛在7~8周龄12~13周龄和18~20周龄要更换三次,频繁的换羽会给禽类造成一种很大的生理消耗。因此,换羽期间要注意营养的供给,尤其是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如含硫氨基酸等。
      (二)、体温调节机制逐渐健全
      育成鸡的体温调节逐渐完善到通过神经反射和体液传递来进行。体温调节途径以羽毛的隔热和呼吸的散热尤为重要。
      育成鸡的羽毛逐渐丰满密集而成片状,保温、防风、防水作用强,加上皮下脂肪的逐渐沉积,采食量的增加,体表毛细血管的收缩等,使育成鸡对低温的适应幅度变宽。因此,进入育成期可逐渐脱温。
      当气温与鸡的体温一致时,散热只能以水分蒸发的方式进行。水分的蒸发可发生在皮肤的表面和呼吸道。在体温过高的初期,皮肤失水较多,但鸡的皮肤既无汗腺也无皮脂腺(尾脂腺除外)。加上羽毛的覆盖,使皮肤的蒸发散热受到限制。在体温持续过高时,呼吸失水逐渐成为主要的散热方式,因为鸡广泛的气囊系统可以容纳许多的空气,一部分参与气体交换,一部分蒸发冷却以降低体温。此外,增加排泄物也能散热。但鸡的这些散热方式存在生理极限,可能导致心血管衰竭而死亡,故育成鸡的高温应激逐渐明显。
      (三)、育成鸡的体重增长迅速
      育成鸡的骨骼和肌肉生长迅速,脂肪沉积与日俱增,是体重增长最多的时期。特别是育成后期,鸡已具备较强的脂肪沉积能力,如果在开产前后小母鸡的卵巢和输卵管沉积脂肪过多,会影响母鸡卵子的产生和排出,从而导致产蛋率降低或停产。因此,这一阶段既要满足鸡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要防止鸡体过肥。
      (四)、育成中后期生殖系统加速发育
      刚出壳的小母鸡卵巢为平滑的小叶状,重约0.03克,性成熟时由于未成熟卵子的迅速生长,使卵巢呈葡萄状,上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白色和黄色卵泡,卵巢重约40~60克。输卵管在卵巢未迅速生长前,仅8~10厘米长,当卵泡成熟能分泌雌激素时,输卵管即开始迅速生长,并达到80~90厘米,故育成鸡的腹部容积逐渐增大。育成鸡大约在12周龄后,性腺发育加快。一般育成鸡的性成熟要早于体成熟,而在体成熟前,育成鸡的生产性能并不好,因此,这一阶段既要保证骨骼和肌肉的充分发育,又要适度限制生殖器官的发育并防止过肥,可通过控制光照和饲料,使性成熟与体成熟趋于一致,将有助于提高其生产性能。但在开产前2周左右应供给充足的营养,使母鸡有足够的营养贮备,使卵巢和输卵管的快速增长得以满足。
      (五)、其它内脏系统的协同发育
      育成鸡的消化机能逐渐增强,消化道容积增大,各种消化腺的分泌增加,采食量增大,饲料转化率逐渐提高, 为其它内脏器官及骨骼、肌肉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此外,育成鸡的胸腺和法氏囊从出壳后逐渐增大,接近性成熟时达到最大,使育成鸡的抗病力逐渐增强。
      二、 高产鸡群的育成要求
      (一)高产鸡群的育成标准
      高产鸡群的育成期要求未发生或蔓延烈性传染病,体质健壮,体型紧凑似“V”字形,精神活泼,食欲正常,体重和骨骼发育符合品种要求且均匀一致,胸骨平直而竖实,脂肪沉积少而肌肉发达,适时达到性成熟,初产蛋重较大,能迅速达到产蛋高峰且持久性好。20周龄时,高产鸡群的育成率应能达到96%。
      (二)高产鸡群的育成环境
      育成鸡的健康成长与生长发育以及性成熟等无不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现代养禽生产,在全舍饲、高密度条件下,环境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1、适宜的密度
      为使育成鸡发育良好,整齐一致,须保持适中的饲养密度,见表5-11。
    表5-11 育成鸡的饲养密度
    同 龄 地面平养 网上平养 半网栅平养 立体笼养
    6~8 15 20 18 26
    9~15 10 14 12 18
    16~20 7 12 9 14
    注:笼养所涉及的面积是指笼底面积
    密度大小除与周龄和饲养方式有关外,还应随品种、季节、通风条件等而调整。
      2、适宜的光照
      在饲料营养平衡的条件下,光照对育成鸡的性成熟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掌握好,特别是10周龄以后,要求光照时间应短于光照阈12小时,并且时间只能缩短而不能增加,强度也不可增强,具体的控制办法见上一节“雏鸡的管理”部分。
      3、适当的通风
      鸡舍空气应保持新鲜,使有害气体减至最低量,以保证鸡群的健康。随着季节的变换与育成鸡的生长,通风量要随之改变,见表5-12。
    表5-12 育成鸡的通风量(1000只鸡)
    周龄 平均体重(克) 最大换气量(米3/分钟) 最小换气量(米3/分钟)
    8 610 79 18
    10 725 94 23
    14 855 111 26
    14 975 127 29
    16 1100 143 33
    18 1230 156 36
    20 1340 174 40
    此外,要保持鸡舍清洁与安静,坚持适时带鸡消毒。
      三、育成鸡饲养管理技术
      (一)育成鸡的饲养技术
      1、换料时间与方法
      育成鸡需要的饲料营养成分含量比雏鸡低,特别是蛋白质和能量水平较低,需要更换饲料。当鸡群7周龄平均体重和胫长达标时,即将育雏料换为育成料。若此时体重和胫长达不到标准,则继续喂雏鸡料,达标时再换;若此时两项指标超标,则换料后保持原来的饲喂量,并限制以后每周饲料的增加量,直到恢复标准为止。育成蛋鸡体重和耗料见表5-13。
      更换饲料要逐渐进行,如用2/3的雏鸡料混合1/3的育成料喂2天,再各混合1/2喂2天,然后用1/3育雏料混合2/3育成料喂2~3天,以后就全喂育成料。
    表5-13 NRC(第九版)育成蛋鸡的体重和耗料
    周龄 白壳品系 褐壳品系
    体重(克) 耗料(克/周) 体重(克) 耗料(克/周)
    8 660 360 750 380
    10 750 380 900 400
    12 980 400 1100 420
    14 1100 420 1240 450
    16 1220 430 1380 470
    18 1375 450 1500 500
    20 1475 500 1600 550

      2、饮食幅画
      随着鸡龄的增加,要增大育成鸡的采食和饮水位置,并使料槽和水槽高度保持在鸡背水平上。每只鸡所需采食和饮水位置见表5-14。
      表5-14 每只鸡所需的采食和饮水位置(厘米)
    周龄 采食位置 饮水位置
    干粉料 湿拌料
    7 6~7.5 7.5 2~2.5
    8 6~7.5 7.5 2.2~5
    9~12 7.5~10 10 2.2~5
    13~18 9~10 12 2.5~5
    19~20 12 13 2.5~5
      3、阶段饲养
      研究者认为,后备母鸡的生长早期对蛋白质和氨基酸最为敏感,接近成熟时,能量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开产前营养需要量较高,只通过调整采食量很难满足其需要,故必须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因此,NRC(第九版)将6~20周龄的育成鸡分成三段,分别制定出了合适的饲养标准,并依标准进行分段饲养。表5-15列出了生长期来航型鸡的营养需要,以示说明。
    表5-15 NRC(第九版)未成熟来航型鸡的营养需要(%或单位/kg饲料)
    营养素 单位 白壳蛋鸡 褐壳蛋鸡
    0~6周 6~12周 12~18 18~开产 0~6周 6~12周 12~18 18~开产
    450ga 980a 1375a 1475a 500ga 1100a 1500a 1600a
    11.91b 11.91b 12.12b 12.12b 11.70b 11.70b 11.91b 11.91b
    蛋白质和氨基酸
    粗蛋白C % 18.00 16.00 15.00 17.00 17.00 15.00 14.00 16.00
    精氨酸 % 1.00 0.83 0.67 0.75 0.94 0.78 0.62 0.72
    甘氨酸+丝氨酸 % 0.70 0.58 0.47 0.53 0.66 0.54 0.44 0.50
    组氨酸 % 0.26 0.22 0.17 0.20 0.25 0.21 0.16 0.18
    异亮氨酸 % 0.60 0.50 0.40 0.45 0.57 0.47 0.37 0.42
    亮氨酸 % 1.10 0.85 0.70 0.80 1.00 0.80 0.65 0.75
    赖氨酸 % 0.85 0.60 0.45 0.52 0.80 0.56 0.42 0.49
    蛋氨酸 % 0.30 0.25 0.20 0.22 0.28 0.23 0.19 0.21
    蛋氨酸+胱氨酸 % 0.62 0.52 0.42 0.47 0.59 0.49 0.39 0.44
    苯丙氨酸 % 0.54 0.45 0.36 0.40 0.51 0.42 0.34 0.38
    苯丙氨酸+酪氨酸 % 1.00 0.83 0.67 0.75 0.94 0.78 0.63 0.70
    苏氨酸 % 0.68 0.57 0.37 0.47 0.64 0.53 0.35 0.44
    色氨酸 % 0.17 0.14 0.11 0.12 0.16 0.13 0.10 0.11
    缬氨酸 % 0.62 0.52 0.41 0.46 0.59 0.49 0.38 0.43
    脂肪
    亚油酸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常量元素
    钙d % 0.90 0.80 0.80 2.00 0.90 0.80 0.80 1.80
    非植酸磷 % 0.40 0.35 0.30 0.32 0.40 0.35 0.30 0.35
    钾 %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0.25
    钠 %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0.15
    氯 % 0.15 0.12 0.12 0.15 0.12 0.11 0.11 0.11
    镁 mg 600.00 500.00 400.00 400.00 570.00 470.00 370.00 370.00
    微量元素
    锰 mg 60.00 30.00 30.00 30.00 56.00 28.00 28.00 28.00
    锌 mg 40.00 35.00 35.00 35.00 38.00 33.00 33.00 33.00
    铁 mg 80.00 60.00 60.00 60.00 75.00 56.00 56.00 56.00
    铜 mg 5.00 4.00 4.00 4.00 5.00 4.00 4.00 4.00
    碘 mg 0.35 0.35 0.35 0.35 0.33 0.33 0.33 0.33
    硒 mg 0.15 0.10 0.10 0.10 0.14 0.10 0.10 0.10
    脂溶性维生素
    A IU 1500.00 1500.00 1500.00 1500.00 1420.00 1420.00 1420.00 1420.00
    D3 ICU 200.00 200.00 200.00 300.00 190.00 190.00 190.00 280.00
    E IU 10.00 5.00 5.00 5.00 9.50 4.70 4.70 4.70
    K mg 0.50 0.50 0.50 0.50 0.47 0.47 0.47 0.47
    水溶性维生素
    核黄素 mg 3.60 1.80 1.80 2.20 3.40 1.70 1.70 1.70
    泛酸 mg 10.00 10.00 10.00 10.00 9.40 9.40 9.40 9.40
    烟酸 mg 27.00 11.00 11.00 11.00 26.00 10.30 10.30 10.30
    B12 mg 0.009 0.003 0.003 0.004 0.009 0.003 0.003 0.003
    胆碱 mg 1300.00 900.00 500.00 500.00 1225.00 850.00 470.00 470.00
    生物素 mg 0.15 0.10 0.10 0.10 0.14 0.09 0.09 0.09
    叶酸 mg 0.55 0.25 0.25 0.25 0.52 0.23 0.23 0.23
    硫胺素 mg 1.0 1.0 0.8 0.8 1.0 1.0 0.8 0.8
    吡哆醇 mg 3.0 3.0 3.0 3.0 2.8 2.8 2.3 2.8
    注:a终体重。
      b典型日食能量浓度是根据玉米豆粕日粮制定的,用MEn:MJ/kg表示。
      c鸡不需要粗蛋白质本身,但必须保证足够的粗蛋白用于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建议值是根据玉米豆粕日粮 确定的,使用合成氨基酸时日粮蛋白水平可降低。
      d当日粮中含有大量非植酸磷时,钙的需要量应提高(Nelson,1984)。
      4、限制饲养 育成鸡在自由采食状态下都有过量采食而致肥和早熟的倾向,使得开产不整齐和产小蛋的时间长,也影响产蛋持久性。限饲的目的就在于控制鸡的生长,使性成熟适时化和同期化,提高产蛋量和整齐度。另外,还可节省5~10%的饲料。
      (1)、限饲的常用方法 主要采用限制全价饲料的饲喂量的办法,如:
      每日限饲法:每天减少一定的饲喂量,一般是全天的饲料集中在上午一次性供给。
      隔日限饲法:将两天减少后的饲料集中在一天喂给,让其自由采食,可保证均匀度。
      三日限饲法:以三天为一段,连喂两天,停一天,将减少后的三天的饲喂量平均分配在两天内喂给。
      五二限饲法:在一周内,固定两天(如周三和周六)停喂,将减少后的七天的饲喂量平均分配给其余五天。
      以上四种方法的限饲强度是逐渐递减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一般接近性成熟时要用低强度的限饲方法过渡到正常采食。
      (2)、限饲的起止时间 蛋鸡一般从6~8周龄开始,到开产前3~4周结束,即在开始增加光照时间时结束(一般为18周龄)。必须强调的是,限饲必须与光照控制相一致,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3)、限饲的注意事项
      A、限饲前要整理鸡群,挑出病弱鸡,清点鸡只数;
      B、给足食槽位置,至少保证80%的鸡能同时采食;
      C、每1~2周在固定时间随机抽取2~5%的鸡只空腹称重;
      D、限饲的鸡群应经过断喙处理,以免发生互喙现象;
      E、限饲鸡群发病或处于接种疫苗等应激状态,应恢复自由采食。
      (4)正确掌握喂料量 喂料量可参考本品种和相同体型鸡种的喂料量及其对应的标准体重表进行。整个限饲过程中,饲喂量不能减少,当体重超标时,保持上一次的饲喂量,直到恢复标准再增加饲喂量;当体重达不到标准时,加大饲料增幅,直到达标后,按正常增幅加料。饲喂量推荐表见表5-13。
      (5)、补充砂砾和钙 从7周龄开始,每周每100只鸡应给予500~1000克砂粒,撒于饲料面上,前期用量少且砂粒直径小,后期用量多且砂粒直径增大。这样,既提高鸡的消化能力,又避免肌胃逐渐缩小。
    从18周龄到产量率5%阶段,日粮中钙的含量应增加到2%,以供小母鸡形成髓质骨,增加钙盐的贮备。但由于鸡的性成熟时间可能不一致,晚开产的鸡不宜过早增加钙量,因此,最好单独喂给1/2的粒状钙料,以满足每只鸡的需要,也可代替部分砂砾,改善食口性和增加钙质在消化道内的停留时间。
      (二)育成鸡的管理技术
      1、适时转群
      雏鸡6~7周龄左右应转入育成舍,炎热季节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冬季可在晴天中午进行。转群时需做到以下几点:
      (1)、准备好育成舍 鸡舍和设备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扫、冲洗、和消毒,在熏蒸后密闭3~5天再使用。
      (2)、调整饲料和饮水 转群前后2~3天内增加多种维生素1~2倍或饮电解质溶液;转群前6小时应停料;转群后,根据体重和骨骼发育情况逐渐更换饲料。
      (3)、清理和选择鸡群 将不整齐的鸡群,根据生长发育程度分群分饲,淘汰体重过轻、有病、有残的鸡只,彻底清点鸡数,并适当调整密度。
      (4)、临时增加光照 转群的当天连续光照24小时,使鸡尽早熟悉新环境,尽早开始吃食和饮水。
      (5)、补充舍温 育成舍的温度应与育雏舍温度相应,否则就要补充舍温,补至原来水平或者高1℃。这对寒冷季节的平养育成舍更为重要。如果舍温在18℃以上,可以不加温。
      2、驱虫
      地面养的雏鸡与育成鸡比较容易患蛔虫病与涤虫病,15~60日龄易患涤虫病,2~4月龄易患蛔虫病,应及时对这两种内寄生虫病进行预防,增强鸡只体质和改善饲料效率。
      3、接种疫苗
      应根据各个地区、各个鸡场以及鸡的品种、年龄、免疫状态和污染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场的免疫计划,并切实按计划落实。推荐的免疫计划见上一节“雏鸡的管理”部分。
      4、控制性成熟和促进骨骼发育
      现代蛋鸡具有早熟特性,必须采用适当的光照制度和育成期限制饲养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控制性成熟。同时要重视育成鸡体重和骨骼的发育,才能有较好的产蛋性能和成活率。
      育成鸡的体重和骨骼发育都很重要。若只注重体重而不重视骨骼的发育,就必定会出现带有过多脂肪的小骨架鸡。因此,建议生长阶段从第四周龄开始,每隔两周进行一次体重和胫长的测定。其胫长标准可参见下一节蛋种鸡的相关内容。
      (5)称测均匀度
      均匀度是育成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均匀度与遗传有关,但主要受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可以用体重和胫长两指标来衡量。性成熟时达到标准体重和胫长且均匀度好的鸡群,则开产整齐,产蛋高峰高而持久。
    均匀度测定方法:从鸡群中随机取样,鸡群越小取样比例越高,反之越低。如500只鸡群按10%取样;1000~2000只按5%取样,5000~10000按2%取样。取样群的每只鸡都称重、测胫长,不加人为选择,并注意取样的代表性。

      这是体重的10%均匀度,还有要求得较高的8%和5%均匀度等衡量办法。胫长均匀度也由此类推。一般,蛋鸡群中10%体重均匀度应达80,5%胫长均匀度应在90。如果鸡群显著地偏离体重和胫长指标或均匀度不好,应设法找到原因,以便今后改进,如疾病、寄生虫,过于拥挤、高温、营养不良、断喙过度、通风不当等。若均匀度太差,还应分群饲养管理。

      第三节 商品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蛋鸡饲养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尽可能消除与减少各种逆境,创造适宜与卫生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同时降低鸡群的死淘率和蛋的破损率,尽可能地节约饲料,最大限度地提高蛋鸡的经济效益。
      一、产蛋鸡的饲养方式与密度
      (一)饲养方式
      蛋鸡的饲养方式分为两大类,即平养与笼养,不同的饲养方式配有相应的设施,平养又分为垫料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地网混合平养三种方式。
      1、平养
      是指利用各种地面结构在平面上饲养鸡群。一般每4~5只鸡配备一个产蛋箱;饮水设备采用大型吊塔式饮水器或安装在舍内两侧的水槽或乳头式饮水器等;喂料设备采用吊桶、链式料槽、弹簧式料盘和塞索管式料盘等,后三种为机械喂料设备。
      平养的优点是:一次性投资较少,便于在大面积上观察鸡群状况,鸡的活动多,骨骼坚实。缺点是饲养密度低,捉鸡较麻烦,需设产蛋箱。
      (1)、垫料平养 分为一般垫料平养和厚垫料平养。前者夏季铺垫8厘米,冬季为10厘米;后者一般先撒上一层生石灰吸潮,再铺10厘米厚的垫料,以后局部撤换、加厚,直至20厘米为止。
    这类地面投资较少,冬季保温较好,但舍内易潮湿,饲养密度低,窝外蛋和脏蛋较多。寒冷季节若通风不良,空气污浊,易于诱发眼病及呼吸道病。
      (2)、网状或条板平养 离地70厘米左右,结构与雏鸡的相似,只是网眼大些,一般为2.5×5.0厘米,网眼的长边应横向于鸡舍,每30厘米设一较粗的金属架,防网凹陷。板条宽2.0~5.0厘米,间隙2.5厘米,可用木条、竹片等。近年又出现了塑料板条,坚固耐用,便于清洗消毒,只是造价较高。
    这种平养每平方米可比垫米平养多养40%~50%的鸡,舍内易于保持清洁与干燥,鸡体不与粪便接触,利于防病,但轻型蛋鸡易于神经质,窝外蛋与破蛋较多,有时产蛋率稍低。平时要防饮水器漏水,使鸡粪发酵或生蛆。
      (3)、地网混合平养 舍内1/3面积为垫料地面,居中或两侧,另2/3面积为离地铅网或板条,高出地面40~50厘米,形成“两高一低”或“两低一高”的形式。这种方式多用于种鸡,特别是肉种鸡,可提高产蛋量和受精率。商品蛋鸡很少采用。
      2、笼养
      目前全世界75%、美国98%的商品蛋鸡养于笼内。我国集约化蛋鸡场几乎都采用笼养,乡镇或小型鸡场也多采用笼养。
      (1)笼养的优点
      A、笼子可以立体架放,节省地面,提高饲养饲料;
      B、便于进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高;
      C、尘埃少,蛋面清洁,一般能避免寄生虫等疾病的危害,降低死亡率;
      D、饲料效率高,生产性能好,就巢性低,吃蛋现象少;
      E、便于观察和逮捉。
      (2)、缺点 笼养鸡易于发生挫伤与骨折,易于过肥和发生脂肪肝。
    总的看来,笼养利大于弊,经济效益明显。
      (3)、蛋鸡笼的布置 可分为阶梯式与叠层式。其中阶梯式又分为全阶梯式与半阶梯式,如图5—5。

      图5-5 从左到右依次为全阶梯式、半阶梯式与层叠式
      全阶梯式光照均匀,通风良好;叠层式上下层之间要加承粪板,是随着土地价格上涨发展起来的高密度饲养方式,目前叠层式鸡笼已发展到了8层。这种鸡笼后网设置有风管,将舍外新鲜空气直接送到每只鸡周围,同时也风干鸡粪,喂料、饮水、集蛋、除粪都实行机械化操作。由于舍内饲养密度加大,必须保证适宜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层数越多,对电的依赖性就越强。半阶梯式介于前两者之间,上下笼重叠为1/2,加承粪板。我国笼养蛋鸡多采用三层阶梯式笼具,少数为两层和四层,随着机械化供料与集蛋的增多,蛋鸡笼有向高层发展的趋势,这样,单位地面上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蛋鸡笼的尺寸大小要能满足其一定的活动面积,一定的采食位置和一定的高度,同时笼底应有一定的倾斜度以保证产下的蛋能及时滚到笼外。蛋鸡单位笼的尺寸,一般为前高445~450毫米,后高400毫米,笼底坡度8°--9°,笼深350—380毫米,伸出笼外的集蛋槽为120—160毫米,笼宽在保证每只鸡有100—110毫米的采食宽度基础上,据鸡体型加上必要的活动转身面积。为方便运输,笼具一般制成组装式,即每组鸡笼各部分制成单块,附有挂钩,笼架安装好后,挂上单块即成。
      (二)饲养密度 
      蛋鸡的饲养密度与饲养方式密切相关,见表5-16
    表5-16 蛋鸡的饲养密度
    管理方式 轻型蛋鸡 中型蛋鸡
    只/平方米 平方米/只 只/平方米 平方米/只
    垫料地面 6.2 0.16 5.3 0.19
    网状地面 11.0 0.09 8.3 0.12
    地网混合 7.2 0.14 6.2 0.16
    笼养 26.3 0.038 20.8 0.048
    注:笼养所指面积为笼底面积
      平养蛋鸡还要保证每只13—14厘米的料槽长度和6—7厘米的水槽长度,或每3—4只鸡提供一个乳头式饮水器。用其他饮食器具时,应保持与此相应的饮食位置。
      二、产蛋鸡的饲养环境
      鸡的生产性能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作用,优良的鸡种只是具备了高产的遗传基础,其生产力能否表现出来与环境的关系很大。因为标志鸡群生产力的表型性状大多为数量性状,其遗传力只占5%~50%,其余50%~95%取决于环境条件。优良的鸡种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不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只有在适宜环境下才能实现高产。
      外界环境因素又是经常变化着的,只要变化是在一定范围内,鸡体可以进行正常的调节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如果环境条件变化过多或过大,超出其适应范围,鸡只的生产性能就要受到影响,健康就会受到损害,甚至会导致死亡。特别是现今的生产鸡群较大,并向高密度饲养方向发展,环境与鸡体的关系更为敏感,对鸡群的生产性能影响更大。因此,了解并研究环境因素对鸡的影响,尽可能将环境改善到适宜的程度,已是现代养鸡所必不可少的科学管理内容之一。
      (一)、温度
      温度对鸡的生长、产蛋、蛋重、蛋壳品质、受精率与饲料效率都有明显的影响。成年鸡的适温范围为5~28℃;产蛋适温为13~25℃,其中13~16℃时产蛋率较高,15.5--25℃时产蛋的饲料效率较高。气温过高、过低对产蛋性能都有不良影响。
      1、高温
      (1)、蛋鸡在高温下的表现 气温高时,鸡只站立,张翅或垂翅,甩水于冠,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同时采食量下降,减少产热;蒸发散热比例逐渐增加,呼吸浅而快,鸡只大量饮水以补充呼吸和排泄所失掉的水分。高温加重了鸡的生理负担,对产蛋性能也造成极大影响,引起产蛋率下降,蛋形变小,蛋壳变薄变脆,表面粗糙。一般认为,蛋鸡经常处于22℃时易引起蛋重下降,蛋壳变薄;经常处于29℃以上,产蛋量会下降。研究发现,32℃时的产蛋率较21℃下降7.4%,蛋重减轻5.7%。据统计,在25--30℃之间,每升高1℃,产蛋率下降1.5%,蛋重减轻0.3克/枚;在30℃以上时,产蛋率急剧下降。气温高达37.8℃时,鸡就有发生热衰竭的危险(热带家禽除外),尤其是笼养蛋鸡,高温时完全被热空气包围而无处躲藏,若无有效的降温措施,则死亡率更高。夏季应尽量让舍温处于30℃以下。
      高温对产蛋的影响因品种和年龄等而不同,气温32.2℃对白来航的产蛋量影响较少,而洛岛江的产蛋量则显著下降,即轻型蛋鸡较中型蛋鸡耐高温一些。月龄较大的鸡,对高温更敏感,其产蛋率和蛋壳质量下降较为严重。
      (2)、蛋鸡高温应激的解释 高温使产蛋率下降的原因,可能由于高温时鸡体减少通过卵巢的血流量(血液更多地流向体表散热),使成熟卵泡较少所致。此外,高温时鸡的采食下降,体重减轻,体脂大量丧失,合成脂类和蛋白的能力也下降,使含脂很多的蛋黄变小,比蛋白减少更为严重,所以蛋重减轻。蛋壳质量不良的原因是由于高温时血钙水平和HCO3-浓度降低,并且流经卵巢和输卵管的血流量相对减少所致。所以,夏季应加强防暑降温工作。
      (3)、鸡舍的防热降温
      A、屋顶和墙壁的隔热 选用隔热材料,设置空气隔热层,刷白外表面。
      B、鸡舍的建筑设计 为了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鸡舍要建在开阔地带;鸡舍朝向要合理,利于冬季采光,夏季避光,又使夏季主风能进入鸡舍;鸡场建筑物布局要合理,如呈品字型排列,舍间距要大于屋顶高度的4-6倍;鸡舍的通风口、窗户设置合理,布局均匀;适当增大鸡舍的高度(炎热地区应保持3米),减少跨度(最好不超过9米,否则,应考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该页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答案
    热门资讯
    最新资讯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 在线客服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