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仔猪断奶日龄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8周龄断奶,到现在21-28天断奶,甚至个别猪场开始尝试更早期断奶。研究发现,母乳10日龄时就开始限制仔猪的生长,3周龄时就会降低仔猪的生长速度;2周龄时仔猪疾病相对较少,母子猪在一起时间越长,越容易染病。因此早期断奶有利于母猪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减少了部分母源疾病的传播,有利于仔猪生长潜力的提升。但早期断奶也给仔猪带来了巨大的应激与各种困境,导致断奶后疾病多发,育成率不高的情形出现。
仔猪断奶以后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与挑战,这些挑战对仔猪的生长产生抑制,导致仔猪断奶后生长速度降低,甚至7-10天都不能恢复断奶前的生长速度。
仔猪面临的第一道挑战既是食物的变化,引起仔猪消化道结构与消化酶的变化。由液体食物变为固体食物,食物中成分也发生巨大变化,饲料干物质含量接近90%,而母乳只有20%左右的干物质含量,断奶前所食的母乳,其中以乳糖、乳脂、乳蛋白为主,呈液体状,易于消化;断奶后所食的饲料则以淀粉、植物蛋白为主,呈固体状,相对不易消化。食物结构与成分的变化引起仔猪一系列肠道结构与酶系统的变化出现。
1、肠道结构变化
仔猪断奶后,肠道结构变化在几个小时内即发生变化,饲料中的植物蛋白与纤维、微生物等导致隐窝深度增加,造成绒毛萎缩。断奶后六天内,绒毛高度低于哺乳仔猪、隐窝深度高于哺乳仔猪,这种趋势在第四天加剧、至第九天转而回升,这种结果表明:早期断奶应激仔猪小肠粘膜发生退行性变化,而后饲料摄入加剧这种变化,断奶后9天后恢复。
2、消化酶的变化
新生仔猪的乳糖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水平较高,但断奶后,各种消化酶的量和活性下降。Miller等(1986)报道,仔猪断奶5天后蔗糖酶、异麦芽糖酶和乳糖酶的活性下降至少50%。由于断奶仔猪消化酶活性的急剧降低,造成仔猪对饲粮的消化率下降,特别是对植物性蛋白质不能充分消化,没有消化的蛋白质进入大肠以后,就变为一些产肠毒素细菌的培养基,随着有害细菌的增加以及肠毒素的排出,就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发生,这也是仔猪断奶后多发腹泻的原因所在。
3、胃酸分泌不足
在6周龄以前,胃酸的分泌不足;胃中的pH偏高,对胃中酶源的激活效果;同时抑制乳酸菌等有益菌的活性,大肠杆菌在此环境下反而更利于生长,这也是导致腹泻的重要原因。
断奶后遇到的第二个挑战既是物理环境的变化,仔猪断奶后,几窝或者十几窝仔猪混到一起,仔猪必须在短时间内重新建立新的秩序,新秩序的建立伴随的是打斗,撕咬。同时不同的采食量也引起猪只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因此在一个环境中很难将温度调整到合适每个猪只的情况。
再有,仔猪断奶后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应激。
上述挑战引起仔猪消化与应激的发生,而消化与应激的变化也会引起仔猪免疫力的缺失,从而导致仔猪在保育期间出现巨大的损失。
1、母猪初乳中乳蛋白含量高达7%,占干物质34%,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被动免疫;常乳中球蛋白含量仅0.5%,4周龄甚至更久才真正拥有自身的免疫能力。断奶失去乳源抗体,如免疫球蛋白、IgG、IgF、IgH、IgM等;断奶失去乳源生长因子GH、IGF、活性肽等,间接影响(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由吮乳变为吃干料采食量下降,营养不良,导致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下降;血清球蛋白浓度、球蛋白占总蛋白的比值在断奶9天内不同程度地低于哺乳仔猪,所以断奶应激降低仔猪细胞免疫机能,从6-7天起,仔猪细胞免疫功能基本恢复;
2、消化酶的变化、pH值的不足均导致细菌性腹泻的易发;
3、温度的变化 温度过低会引起仔猪对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易感性增加,引起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生。
仔猪断奶后因食物、环境的变化引起仔猪一系列消化的变化、应激的发生,也导致仔猪免疫力低下,疾病多发的情况。因此断奶这一过程是一个综合的防控过程,不能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就能解决。尤其断奶后的7-10天,又是断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间点。
仔猪断奶的应对措施:
1、提高猪舍的温度,在断奶当天,猪舍的温度最好能提高到30℃,并在第一周维持在28-30℃之间;
2、合理的饲喂程序
断奶后饲喂程序的确立,目标就是降低仔猪断奶后生长抑制因素的影响。
(1)水料或湿拌料,断奶后的一周内,仔猪还不熟悉干料,因此在干料旁放置一个饮水槽或将教槽料稀释后饲喂。慢慢减少水料的量,这样可以逐渐让仔猪适应食物变化;
(2)选择合适教槽料,并根据仔猪的消化特点进行阶段式的饲养,在断奶后1-3周选择含乳制品和动物蛋白水平不同的日粮,减少断奶的应激。
(3)日粮中补充有机酸类,如柠檬酸等。
3、合理的分群
尽量原群饲养,或尽早进行挑群以减少尽量少的应激现象出现。
4、日粮中添加合理的营养添加剂
仔猪断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在环境、饲料选择、饲喂程序上做好细节的工作,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尤其断奶后一周的管理细节,这样才能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与育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