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我国的饲料工业算是一个起步比较晚的产业,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但真正快速发展是90年代左右,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让整个产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小编大致总结了有以下几类:
1. 饲料产品本身经历了从粉料到颗粒料和膨化料、从单一饲料到全价配合饲料、从普通畜禽饲料到特种动物和宠物饲料的升级;
2. 我国饲料的产量从90年的3194万吨到2015年突破2亿吨,25年翻了6倍不止;饲料企业(包括添加剂企业)的数量却并没有增加多少,甚至比高峰时期下降了不少,90年饲料企业共6045家,91年9154家,95年12678家,2014年9584家,2015年只有8508家,饲料企业数量的下降没有引起产量的下降,说明企业的规模扩大了,生产能力和效率提升了。
3. 配方中原料和一些功能性添加剂的品种越来越多,而主原料玉米、豆粕的添加量在下降,曾经饲料被寄予了除营养之外太多的功能,所以衍生出了许多功能不同的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剂、脱霉剂、乳化剂、微生态制剂等等,不过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些功能性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饲料的消化率,增加了动物的健康,解决了养殖过程中的一部分难题。
4. 预混料和全价料仍有不同市场需求,但是预混料浓度在逐渐提高,从以前的4%到现在最高有15%,浓度的增加不仅增加了营养物质的含量,而且丰富了其中添加剂的种类,发挥了预混料很多功能。
5. 饲料不再是单一热门品种的主打,开始向全阶段、全品种、不同规格来发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也满足猪场全程用料的需求。
但是似乎最近几年,饲料企业遇到了发展瓶颈,产量下降、同质化现象、猪价的低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退出、环保和食品安全的日益严格等等多方面因素也加剧了饲料企业的竞争,许多中小饲料企业支撑不下去无奈地关门了,单一只做饲料产品的企业真的不多了,大部分企业在多方寻找转型之路,或扩大业务、或延伸服务、亦或转型养殖、食品等等,小编总结了一下面对行业纷争,饲料企业的选择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大型集团企业都在延伸做产业链,或延伸到养殖,或直接做全产业链;做养殖的居多,如正邦、大北农、金新农等,做全产业链的有正大、新希望、铁骑力士等,正大可以算是最早延伸到食品的,致力于“做世界的厨房,人类能源的供应者”,这些大集团不仅饲料产量占据我国半壁江山,而且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2. 中等规模或者年产量在百万吨级左右的企业,塑品牌、建立或收购子公司,扩大市场份额,他们看到了未来养殖引领饲料的发展趋势,也在开始建属于自己的养殖场,一是为了验证自己的产品,二是为了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如久久和牧、普爱等,未来这部分企业可能是行业的中流砥柱,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有各自的特色,不仅能够生存,而且未来或许还会走的更远。
3. 饲料企业选择最多的就是给养殖场提供“产品+技术”的服务,对规模不同的养殖场,或协管、或托管、也可以随叫随到,目的就是帮助养殖户养好猪、赚到钱,当然最重要的是销售更多的饲料产品。
4. 在大数据时代,饲料行业虽然与互联网+的融合虽然起步很晚,但是很多企业还是嗅到了商机,纷纷开创大数据平台,首先是运用大数据来帮助客户管理猪场,提高生产成绩,二是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客户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福建傲农的猪OK平台,不仅覆盖了上百万头母猪,并且自主研发了一套测试系统来对猪群进行精细化管理,未来还有可能实现机器替代人工。
5. 另外一部分饲料企业整合产业链上如种猪、动保、原料检测、收猪、设备、金融等所有资源,搭建一个平台收录这些信息,养殖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所需要的所有服务,他们相信在今天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哪些资源,而是共享所拥有的资源。
以上饲料企业所选择的转型方式,小编不敢说哪种好,哪种不好,但至少是适合本企业的,无论哪种形式,他们的宗旨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养殖业,养殖户不用再为了选什么样的猪种、饲料、怎么养猪而迷茫,只要依据本身的情况选定一种适合自己的模式,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面对多变复杂的行业,饲料企业纷纷摸索自己企业的转型之路,面对未来,绝不是穷途末路,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形容似乎更为贴切。(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作者: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