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70年代,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家庭养猪被视为资本主义经营活动,市场猪肉经常短缺。图为1978年冬,黑龙江省黑河地区北安县,猪肉市场涨价。当时的一等猪肉1市斤价格,从0.80元上长到1.23元。上涨幅度达二分之一多。当地每人每月凭票仅能购得猪肉0.5市斤。据地方志记载:“1978年北安城镇职工平均月工资40-50元。对一般职工来说,猪肉是最高贵的奢侈食品之一。
早在1954年,随着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为了保证城市人口肉食需要,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生猪派购--中央下派“预购猪”是指令性的计划,然后从县到摊派到公社,从公社到摊派大队,再到生产队,最后到农户。图为1981年,广东顺德杏坛公社龙潭大队的社员们向生产队交售生猪。新华社记者潘家珉摄
养猪的农户不直接和市场接触,因此常常出现供给关系混乱。图为1989年4月,四川合江,农民翻山越岭把生猪抬到收购站出售,收购站却因现金不够只好开白条,而农民因春耕生产急需卖猪买化肥、购农药,急得一筹莫展。新华社记者刘前刚摄
凭票购物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产物,从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帷幕。买肉要用肉票,一个月一张票,一张票能买二两到半斤肉。因为当时粮店是每人每月只供应三两油,所以买肉的时候,人们一般都愿多买点肥肉,熬成猪油留着做菜用。
1985年,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取消派购任务,放开屠宰政策,开放市场经营,买卖自由,市场一片繁荣。图为1983年,黑龙江漠河肉贩。李江树/FOTOE
图为1986年,广州街头,粮价即将放开时抢购粮食的市民。宋布军/FOTOE
市场经济大大释放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一时间,各地涌现“养猪潮”。图为1986年,四川养猪能手刘定国在川西南山区的米易县集市上散发养猪技术资料。他甚至还办养猪学校,学员遍及全国的400多个县。新华社记者吴祖政摄
1988年,物价成为北京市民普遍关心的话题。当年的5月12日晚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四种副食品将调价的决定,之后几天内,市内各菜市场、肉店、副食店又出现了排队抢购的情况。图为5月15日这一天,朝内菜市场全天按原价供应生肉,引得市民排长队。许林摄
图为1986年,湖北神农架新华乡,山民将生猪放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用绳子捆绑,用背篓背出山外交易。许铁铮/FOTOE
图为80年代,北京街头购买猪肉的盛况。
进入90年代,人们不愁肉吃了,但缺少有效监管的猪肉市场经常出现爆炸性新闻--“注水肉”、“瘦肉精”等。图为1996年5月11日,河北石家庄执法人员对谋批发市场的一批上市猪肉进行检查。新华社记者张小军摄
图为2005年12月10日,长沙市动物防疫监督站将近段时间收缴的16吨不合格动物产品集中深埋地下销毁。
图为2009年4月2日,广州天河生猪市场因“瘦肉精”事件停业整顿10天。
图为2012年11月22日,湖南省宁乡县金洲镇关山村村民黄德民将饲养的土猪赶往高台进行跳水锻炼,以提高猪肉的品质和口感。进入琳琅满目的消费升级时代--进口猪肉、绿色猪肉、有机猪肉......任君挑选。但“起飞”的猪肉价格提醒人们:经济多变,生活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