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长达九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被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这意味着,被扭曲的农产品市场将来会回归以价格反映供需基本面的正轨,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
临时收储政策始自2007年,初衷是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然而,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而中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这让国内库存不断堆积,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
玉米整个产业链明显扭曲,且怪相丛生,市场效力大幅降低。这显然不符合推进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原则,收储现状有悖于政策的初衷。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上个月表示,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至此,玉米收储取消保护价被认为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式启动。
业内人士认为,在玉米取消临储政策之后,下一步改革很可能会聚焦于小麦、稻谷。
国金证券分析师钟凯峰认为,“价补分离”是政策改革的方向,也是此次政策改革的核心要义所在。改革之后,价格将重新具有反映供需实际情况的意义,起到资源配置、推动生产效率提升,进而从远期推动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临时收储导致玉米市场扭曲
对于取消玉米收储保护价,国家发改委专家解释称,近两年来,玉米临储政策的弊端进一步凸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
供给严重过剩 库存居高不下
受收储政策助推,中国从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2015 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为 3712 万公顷。15/16年度玉米产量刷新历史新高,达2.246亿吨。
从出口国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主产国,但近年来出口量极少,甚至由于内外玉米价格严重倒挂,虽然国内库存高居不下,但仍出现进口,且数量小幅增加。
从全球库存来看,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截止 2015 年年底,全球库存数量为 2.06 亿吨,期末库存消费比为 21.34%,连续四年稳步增加。其中,超过一半的库存在中国,中国是全球主要产销国中库存消费比最大的国家,即去库存压力最大的国家。
但消费端落后于供给端。自2007年开始,中国玉米已实现供需自给自足状态。玉米出现严重供给过剩。海通证券分析师高上介绍:
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急剧扩张,下游消费增长缓慢。玉米淀粉在 2001 年产量为 500 万吨,2011 年就已突破 2000 万吨,近年来产量更是持续处于高位。与玉米淀粉加工产能急剧扩张对比明显的是,下游消费短期却增长缓慢,致使玉米淀粉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行业长期位于盈亏平衡点附近,短期困境难转变。
淀粉糖替代量持续增长,未来弹性空间有限。由于目前淀粉糖和白砂糖的价差不断扩大,淀粉糖的消费替代性有望继续增长。以较大的终端消费饮料企业可口可乐为例,其饮料配方 75%淀粉糖、25%白砂糖更改为 95%淀粉糖、5%白砂糖,相信随着价差的继续扩大,替代量仍有望继续增加,但可能增长的弹性将有所缩小,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
酒精行业普遍亏损,低迷局面难扭转。酒精行业普遍盈利性较差,全行业面临亏损,2016 年一季度,东北企业在原料玉米成本升高以及缺乏补贴支撑下,亏损有所加剧,华北企业则因原料玉米价格大幅下跌,酒精跌幅不及玉米跌幅,企业亏损有所缓解。整体来看,酒精下游消费将进入淡季,短期内酒精行业或难改亏损局面。
在整个产业链被扭曲的状况下,玉米收储政策引发怪象丛生。兴业证券分析师陈娇、蒋卫华、研究助理王玮和毛一凡团队作了总结:
怪像一:最好玉米成库存,产业只收差玉米/销区玉米向产区倒流
即使2015年全国玉米收储价格首次下调,一等玉米收购价2080元/吨,二等为2040元/吨,三等为 2000 元/吨。但在不执行收储政策的河北山东地区,玉米市场价格已跌至1600-1700 元/吨。这就导致农民更愿意将玉米卖给临储,今年甚至还出现华东和华南的销区玉米向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产区倒流的情况。
为缓解收储压力,临储收购玉米的质量标准有所调高,霉变率必须控制在2%以下、含水量在14%以下,但这并未能阻止大量玉米涌向国储。在巨大供求矛盾下,只有最优质的玉米才可能进入临储,品质稍差的玉米只能自寻出路。
玉米下游深加工企业却面临着收粮难的问题。综合计算,东北玉米淀粉厂的玉米成本盈亏平衡点约在1500元/吨左右,远低于收储成本。玉米酒精企业的玉米成本盈亏平衡点大约在1600元。
为解决收购原材料难题,避开与临时收储品种竞争,深加工企业只好被迫降低玉米收购标准,东北的深加工企业收购的玉米霉变率普遍在5%-10%之间,远高于临储的2%标准。
怪像二:从“买粮买不着”到“卖粮卖不掉”
2015年底新粮刚上市阶段,农民普遍对玉米价格预期较高,存在囤货惜售的现象。一些代储库为了能尽快收足玉米配额,不惜在收储价格之上提高20-30元/吨收购。
玉米深加工企业更是遭遇粮荒。由于产成品价格倒挂,这些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明显低于临储价格。有些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咬牙将价格上提至1900元/吨收购,同时放低霉变率要求,但仍难以从市场收到玉米。
不过,今年的玉米收储政策取消预期大幅升温。随着今年4月30日收储工作的结束,农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售粮积极性在春节之后明显提高。无论是收储仓库,还是加工企业,门口排队卖粮的车队都大排场龙。
与此相反,下游需求端的态度却急转直下。由于玉米价格下跌的预期强烈,从贸易商到玉米加工企业、甚至到了玉米淀粉、酒精等玉米产成品企业都不敢贸然囤货。大多数企业玉米原材料库存较往年减少过半,多数贸易商已经停止收粮。
这种供需格局的陡然转变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玉米收购价格出现下跌。
综上所述,国内玉米产业链上游供给充裕,库存压力不容小觑,而中下游竞争较为激烈,各终端生产企业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附近,短期大量消耗玉米的契机难现。从供需角度看,玉米过剩状态难逆转。
因此,上述海通证券和兴业证券研究团队,以及国金证券分析师钟凯峰均认为,玉米期货价格下跌的趋势已经形成。对于国内玉米期货,海通团队下看1300元/吨。
钟凯峰预计,2016年玉米供给将远大于需求。而库存消费比居高不下,2015 年玉米库存消费比达到 149.61%,国内库存量高使玉米价格反弹动力不足。鉴于高库存压力、定价市场化的背景,玉米价格仍将进一步下调,国内玉米价格有望回落到与进口玉米平价状态,因此玉米价格可能回落到 1400-1500 元/吨。
兴业证券团队预计,在成本下行的驱动之下,玉米深加工行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企业)将迎来显著利好。此外,由于玉米是重要的饲用原料,随着养殖业进入景气周期,养殖公司将出现成本下跌与价格上涨的双轮驱动。钟凯峰也持有这种成本红利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