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繁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 发布日期:2011-01-24 发布者:晓天 共阅1443次
纵观种猪繁殖的方方面面,影响种猪繁殖成绩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理顺以下几方面与种猪繁殖成绩的关系非常重要:精液品质、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配种操作、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种猪淘汰、疾病控制等。以下是本人对这些关系的一些理解,不当之处希望同行多多指教。
一、精液品质对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精液品质可以说是种猪繁殖中最重要的一环。至今还在使用自然交配的大型猪场,笔者建议应尽快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因为自然交配无法保证每次配种的精液质量都是合格的,如果说配种用的精液质量都得不到保证,要想有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繁殖成绩是不可能的,而人工授精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它要求每份精液必须经实验室检查合格方可使用。当然使用人工授精技术还有很多其他好处,比如说,大大降低了种公猪的饲养成本,因为采精一次可以同时配种10~20头母猪,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种公猪的优良基因;正确输精可以减少生殖道传播的疾病等等。对于技术过关的大型猪场可以考虑自建场内公猪站,成本低、效果好,小规模猪场或散养户可以向专业化精液站购买。
通过在南方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在没搞人工授精以前,每年6、7、8、9月份配种时,母猪的繁殖成绩会大幅度地下跌,配种分娩率大多在80%以下,后来因为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使得每次配种所用的精液质量得到了保证,配种分娩率一直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可以达到85%的最低标准)。
二、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
正确地判断母猪的发情状况,是做到适时配种的前提。母猪的发情鉴定,地方猪种最容易,培育种猪或外引种猪则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难于鉴定,长白母猪比大约克、杜洛克母猪等难于鉴定。
母猪发情时外阴部的变化明显,故发情鉴定主要采用外阴观察法。再就是,母猪处于发情期对公猪的接触、气味和声音都异常敏感,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试情公猪的作用,尽可能地做到最适时配种。日常工作中,大家用得最多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母猪的“静立反射”来判定,即在有公猪在场的情况下,对母猪施以压背或骑背,根据母猪的呆立程度来判断其发情期的早晚,若母猪呆立,一动也不动则表明其发情已至高潮。
如何检测发情:原则是不使用公猪,但要接近公猪。
检查母猪行为变化:检查阴户变化(包括色泽、膨胀、粘液等);检查“静立反射”。
能否做到适时配种是提高母猪受胎率和产仔数的关键,经产母猪判断适时配种的标志是看配完最后一次种之后静立时间的长短,一般情况配完最后一次之后可稳定8~24小时,在此范围之外则可能有问题;后备母猪一般在外阴颜色、肿胀有所消褪,粘液浓稠,结合静立反射(作为参考)为基本适时。
三、繁殖性能与输精操作的关系
人工授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输精操作,如果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则前功尽弃。而大型猪场生产线的输精工作一般由多人操作,人员的素质及操作的熟练度差异较大,是影响人工授精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工授精操作熟练之后,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严格的操作是很重要的,而在实际生产中往往有些老员工在技能更为熟练时会偷工减料:消毒不严、刺激不力、对于精液的流速和输精时间控制不好(有的甚至低于2分钟)导致精液倒流增加。这种满足感和不认真往往会降低母猪的受胎率和产仔数,所以生产成绩的下降,往往不是人工授精技术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人的因素。还有,对于新场新人的情况或刚上人工授精项目的猪场,在首配前通过颈部肌注20单位缩宫素,可以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成绩。
四、环境控制对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由于外种母猪的背膘因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少,因此对于寒冷季节的保温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大猪怕热”这个道理养猪的人都知道,每年的高温季节如果母猪遭受热应激的影响无法排除,那么母猪的生产成绩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
南方的气候特点是持续高温的时间很长、且昼夜温差小,防暑降温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在高温季节没有采取一些特别的、有效的措施,种猪的生产成绩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有二:
(1)配种在高温季节,母猪因为受热应激的影响,配种期3天内受精卵的死亡数定会或多或少地有所增加。
(2)妊娠在高温季节,降温措施稍有疏忽,妊娠前期的胚胎损失要增加,妊娠后期的胎儿死亡会增加,这是无效仔明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现有一个非常有效的防暑降温的措施推荐给大家,主要措施为:通过屋顶喷水的方法来降低大环境的温度,通过在妊娠母猪的头部上方引一条水网管,在水网管上穿孔接细管的方法来给每一头妊娠母猪的颈部进行持续滴水降温,效果非常好,可以有效地降低妊娠期胚胎或胎儿的死亡总数。某个猪场在高温季节使用这一招后,不论是总仔还是活仔均没有呈现明显下降的情况。
在环境控制方面,关键时期的卫生状况十分重要,比如说,产前产后、后备母猪的发情期、母猪的配种输精期,如果此时的卫生搞不好,必然将导致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病率的增加,配种分娩率降低在所难免。
五、饲养管理与种猪的喂料技术
现在有很多猪场对这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其实饲养管理对种猪的繁殖成绩影响很大,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对于整个种猪群的生产潜力显得更加重要,因其影响的不仅仅是一胎的生产成绩,其延续效应很长,直至影响其一生的生产力,笔者曾就该方面专文阐述。而生产线的现状是:有很多员工不十分清楚各个阶段的喂料量,不清楚一料勺铲下去大概有多少料(这个精确度至少应该达到90%以上),卫生状况糟糕,随便踢打母猪的现象时有发生。
妊娠期的喂料与管理对母猪的繁殖成绩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比如,某猪场因为妊娠母猪总体膘情太瘦而需要进行调膘,他们认为到了28或30天以后再进行调整膘情难以调整过来,遂于配种后第10天开始便将喂料量提高到3.0kg/天以上,殊不知配种后的9~13天是胚胎着床期,此时如果子宫内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将抑制胚泡的附植率,这么高的喂料量因食后产热增加将导致部分胚胎着床失败或死亡,直接影响胎均产仔数。再比如,随便踢打母猪必然会导致流产增加或胎儿死亡,分娩率下降、胎均产仔数下降。
妊娠母猪的喂料技术非常关键,喂得不好有可能导致产仔数低下、初生重不均匀、哺乳期奶水不好、不发情母猪增加、母猪的年淘汰率升高等问题发生。生产中妊娠母猪的喂料标准五花八门,妊娠全期每头母猪的平均日喂料量应为2.5~2.7kg,而实际情况是:有的猪场2.7 kg,有的2.9 kg,有的3.2 kg,个别生产线甚至达到3.5kg以上,把要求适当体况的母猪喂成了肥猪。如果在妊娠前中期喂了太多料,导致85天或90天基本达到临产母猪的膘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采用何种供料方式,也将导致产仔不均匀,哺乳母猪难掉膘或基本不掉膘,母猪奶水不好,奶粉和葡萄糖用量增加等问题;另一种情况就是妊娠期喂料不足,体脂贮备不够,导致初生重偏小,仔猪难养,哺乳母猪掉膘严重,产后不发情增加,母猪淘汰率升高。
六、繁殖性能与种猪淘汰标准的关系
严格按照种母猪的淘汰标准要求来淘汰母猪也是提高母猪繁殖成绩的关键之一,《种猪淘汰更新标准》不是随便定出来的,是众多猪场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然而通过实践调查走访的实际情况是:很多猪场并没有严格地按标准去执行,连续两次返情的母猪在继续配种,严重子宫炎经治疗无效仍舍不得淘汰,商品猪场可以发现超过9胎、甚至10胎的母猪,哺乳能力差的母猪比比皆是,超过9月龄从不发情的后备母猪仍在饲养,断奶后不发情的母猪有的猪场甚至养到2个月以上等,某猪场1000多头母猪,符合淘汰标准的母猪竟达到100多头,超过了10%。这些母猪不淘汰,只能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成绩,等到发现大势不好了再来集中淘汰已经晚了,只有持之以恒地执行好淘汰更新标准,才能保持种猪群有一个良好的胎龄结构,才可能持续保持良好的生产成绩。
举例来讲,笔者在售后服务时曾在某私营猪场发现这样一头母猪,5月龄进场,饲养天数为640天,共经历过2次返情2次空怀,没有产过仔猪,最后在本人的建议下淘汰,期间共投入饲养成本:6元/天×640天=3840元,配种成本:4次×3×20元=240元,两项合计为4080元,引种费用1100元,淘汰猪收入800元,一共亏损4380元。
关于《种猪淘汰更新标准》,猪场的技术主管应该加大力度培训,使得每一位跟种猪饲养有关的组长都能将种猪淘汰更新的标准熟记于心,并能够充分理解、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样执行标准才会更彻底、更到位。
七、繁殖性能与种猪健康状况的关系
这两年国内种猪的疾病变得越来越复杂,伪狂犬病发病率增加,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流行,圆环病毒(PCV-Ⅱ)与蓝耳病(PRRS)混合感染等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均有影响。
影响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与生殖有关的各种疾病,很多疾病对母猪的繁殖成绩都有影响。母猪群的健康状况既是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也是母猪良好繁殖性能的基础。只有母猪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才可能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直接影响母猪繁殖成绩的疾病有:PRRS、伪狂犬、细小病毒、子宫内膜炎、PCV-Ⅱ等等。所以,作为猪场应该认认真真地做好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平时严禁员工应差式消毒,应该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扎扎实实地打好各种疫苗,定期地针对种猪群的具体情况拟定详细的保健方案,对于兽医的治疗方案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周边有传染病疫情时应该及时对猪场加以封锁……
种猪群疾病的净化与控制工作任重而道远。国外专家推荐的后备猪生产线隔离饲养的方法(即SPP隔离法)值得一试,既有利于加强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又有利于控制和净化种猪群的某些疾病,该方案笔者曾在一猪场推行,曾有效地将种猪的腹泻控制在小范围内。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